中評社廣州1月6日電/從2006年的狂飆,到2007年開年的輪番跌停,銀行股的上躥下跳讓股民心驚肉跳。基金、私募、散戶、外資……究竟是誰導演了金融股的這場猴戲?
目前市場上最流行的說法是去年末發行的新基金在高位瘋狂囤積銀行股。但是基金人士普遍認為,目前金融股已經被嚴重高估。而實際上,去年年底發行的“巨無霸”嘉實策略增長的託管行就是工行,要說銀行股完全是被新基金捧起就有點勉強了。
同時,持倉情況顯示,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大舉買入銀行股的QFII更有可能成為銀行股飆升的幕後主角。此外,民間私募資金儘管不能擔當大任,但是從盤面上看,銀行股後期的拉升不能不說是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廣州日報報道,1月4日,股市迎來新年首個交易日。兩市指數上午一路攀升,成交金額和指數點位都創出歷史記錄,工行等銀行股股價被一路拉抬至漲停的勢頭更是讓投資者興奮,工行一度大漲9.35%。
午後,工行走勢偏軟,尾市更是爆發了直線跳水行情,將滬指從上漲150多點拖至只上漲不到10點!
而1月5日,銀行股的表現則更讓投資者震撼。早盤中行和工行大幅跳空低開並慣性下挫,帶動大盤低開後快速殺跌。下午開盤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繼續萎靡並雙雙跌停至收盤,導致股指倍受壓制。
從去年10月27日開始,工行等銀行股就在滬深股市上演了“唯我獨尊”的好戲,以當月11日工商銀行突破前期高點為標誌,在16個交易日裏,上證綜指由2100點附近升至4日最高點位2847點,上漲了747點,平均日漲幅接近40點。以至於有人驚呼:“把錢存銀行,不如買銀行股”。
在2006年由銀行股領漲的牛市中,大部分股民自始至終都只能眼巴巴看著銀行股的上漲而不能參與其中。股民張先生說,工行剛開始被拉抬時,由於習慣不炒大盤股,因此不以為然,但是等工行一步步創新高之時,恐高症又使得他屢屢踏空。“越高就越不敢買,但是等到真正敢買進去時,又被忽悠了一把”。新股民小李就因此而吃虧。“元旦前我終於下了決心買入工行,新年開盤之後滿以為賺了一把,沒想到就給套住了”。
有部分股民則在工行這條大牛背上上下幾次,最終只能賺到小錢。“我上個月真不該把‘工商銀行’賣掉,最近又漲了不少。”只有不到一年炒股經驗的田先生說。股民陳先生也對自己去年的業績不太滿意。“招商銀行、工行這些好股票我都買過,看著它們一次次帶領大盤衝擊新高,我卻沒守住。”陳先生去年已經換過十幾隻股票了,“這樣經常買進賣出確實沒怎麼賺錢,還不如那些從頭到尾守一隻股的。”
目前,工行H股市盈率已達42.92倍,工行A股市盈率更高達51.67倍,不僅遠遠超過A股市場平均水平,在全球範圍內也是罕見的。現在全球銀行股平均市盈率為15.26倍,美國為15.04倍,印度為16.17倍。
著名投行大摩做出預警,“回調總是在牛市高速增長中突然來臨,而‘背叛者’首當其衝便是資金推動的銀行股。”
興業證券分析師伍闊認為,工行A股市盈率突50倍是一個危險信號。目前,工行A股股價已透支了業績,本次尾市跳水說明,大量資金正在從工行裏加速撤離。也有市場人士分析,近日銀行股暴跌明顯是有大資金在減倉,主流資金正逐步從指標股中退出流向一些二線藍籌。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本輪A股市場大漲行情也許是海外資金、私募基金等熱錢和公募資金力推的結果。
此外,目前市場上普遍流行著一種說法,就是投機者先拉高股票現貨,在股指期貨推出初期,借現貨高位賣空股指期貨,同時打壓股票現貨市場,期望在股票現貨市場和股指期貨市場同時實現大幅盈利。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2006年股市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主要是受國內資本市場基本面的積極影響。股指期貨即將推出並不是推動股市上漲的直接因素。因此,要借股指期貨做空機制,高位拋售股票現貨來實現兩個市場同時盈利的目的難以實現。
招商證券分析人士指出,在股指期貨推出前,市場走勢的不確定是主力願意看到的。同時,管理層也會審時度勢,認真考慮股指期貨推出的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