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專家:外貿“雙順差”該如何破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3 15:44:10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
  中國國際貿易一直保持“雙順差”的局面,2005年,經常項目順差達1608億美元,資本順差達629億美元。2006年,這一趨勢繼續保持,推動了外匯儲備高速增長,現在已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中國長期保持“雙順差”局面的原因何在?要糾正“雙順差”有哪些對策?就此,本報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 

  ●“雙順差”何以愈演愈烈 

  問:中國目前不但有大量的資本項目順差,而且有大量的經常項目順差,“雙順差”導致了外匯儲備的增加,“雙順差”本身並不是一種理想的國際收支格局。那麼,為什麼中國在過去15年中保持了這樣一種格局,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餘永定:1990年以來(除1993年外),中國一直維持經常項目順差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其一,儲蓄率過高。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儲蓄-投資=經常項目順差。2005年中國的投資率高達48.6%,但儲蓄率更高,因而,2005年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達到GDP的6%以上是不奇怪的。 

  其二,國內外經濟的週期性變動。1993年中國經濟過熱,同年中國貿易出現逆差,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IT泡沫破滅對中國的出口增長造成重要影響。2005年,特別是200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相對疲軟,進出口增長速度受到影響,因而2005年中國貿易順差大幅度增加。 

  其三,中國的出口鼓勵政策。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執行了力度很大的“獎出限入”的外貿政策,包括:出口退稅政策、有利於出口的匯率政策以及鼓勵發展加工貿易的政策等等。 

  第四,出口加工貿易在中國貿易中占支配地位。 

  ●加工貿易創造貿易順差 

  問:怎樣看待中國當前的貿易順差? 

  餘永定:在舊國際分工格局下,比較優勢決定了各國的貿易結構。在當前的國際生產網絡的價值增值鏈中,由於中國所處的特定位置,不管儲蓄和投資的關係如何,也不管宏觀經濟週期如何,由國際生產網絡中的加工和裝配地位所決定的加工貿易是一定要創造貿易順差的。2005年,中國102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出口加工貿易的順差為1400億美元(這意味中國的一般貿易存在38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的加工貿易中,外資佔據支配地位。可以推斷,由於長期執行鼓勵出口的政策恰逢國際生產網絡的迅速發展,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一種具有巨大風險的以外資為主導、出口加工貿易占支配地位的國際貿易格局。 

  長期以來中國基本保持了資本項目的順差主要是外國直接投資。直到前幾年這還是導致中國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原因。從外國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以及由此帶來的利潤和利潤前景自然是首要原因。但是,在正常情況下,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外匯應該用於購買外國機器設備、技術和管理,通常應該轉化為相應的貿易逆差而不應該導致外匯儲備的增加。外資流入轉化為外匯儲備的增加,意味著儘管我們自己有足夠的資源購買外國機器設備、技術和管理,外國直接投資取代了國內投資。換言之,在中國所發生的並不是外國資源的利用而是股權與債權的置換(中國出讓本國高收益股權換取美國低收益債權)。這種現象的發生同中國資本市場不發達以及對外資的各種優惠政策等有關。 

  ●美元貶值縮水外匯資產 

  問:“雙順差”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餘永定:中國的雙順差是同各種制度缺陷、價格扭曲、宏觀經濟不平衡相聯繫的。作為世界的第三大資本淨輸出國,中國的投資收益一直是負數(2005年是例外)。與此相對照,作為一個資本淨輸入國(擁有大量外債),美國的投資收益卻一直是正數。事實上,世界人均收入排名第128位的中國正在每年給美國提供數百億美元的補貼。 

  從長期看,隨著外資存量的增加,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外國投資收入匯出的數量會不斷增加,中國在未來可能不得不進一步擴大貿易順差以便維持經常項目的平衡。從短期來看,“雙順差”是當前流動性過剩的最主要根源。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給中央銀行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困難。2002年以來,美元已經開始了所謂“戰略性貶值”的過程,中國的外匯資產已經縮水。一旦美元大幅度貶值,中國外匯資產將會大幅度縮水。 

  ●增加公共財政支出 

  問:糾正“雙順差”,降低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有哪些對策? 

  餘永定:增加旨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體系以及教育體系的公共財政支出,以降低居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從而降低儲蓄率。通過財政和其他手段,例如法律、法規,縮小城鄉、地區和階層收入差距。深化國內金融市場、投融資體系改革,使國內儲蓄能夠順利轉化為國內投資。允許人民幣更多地根據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匯率。 

  取消針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優惠政策,對內、外資實行國民待遇。取消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採取有力措施,制止地方政府為引入外資而進行惡性競爭。進一步推進價格體制改革,使價格能夠充分反映國內資源的稀缺性。各級政府制定應急預案,為出口企業的結構調整做好充分準備,把結構調整對經濟和社會穩定造成的衝擊降低到最低限度。鼓勵企業在國內上市,利用國內資金進行並購。鼓勵三資企業利用國內金融市場籌集資金。實行與WTO不相衝突的產業政策,限制外資對某些特定產業的進入。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宏觀政策與調整相配合 

  問:“雙順差”是當前中國經濟內外部失衡的集中表現,如何校正這種失衡? 

  餘永定:失衡的經濟結構已經形成,校正這種失衡顯然無法僅僅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如通過財政、貨幣政策刺激內需等)在短期內實現。中國必須儘快調整外資、外貿和產業政策,必須加速市場化進程。宏觀經濟政策應與上述調整相配合,並能促進這些調整的進行。 

  中國的以外國直接投資為基礎的出口導向發展戰略是歷史的產物,積極引入外國直接投資(而不是借債)和積極出口創匯的方針在當時是完全正確的。現在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為了提高中國對外開放水平,我們必須對中國的發展戰略、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所謂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就是要提高中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跨國和跨代資源配置的效率,唯其如此,中國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增長。 

  只要我們在“十一五”期間能夠實現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在未來的十年和二十年中,中國就能夠繼續維持穩定、高速的經濟增長。(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