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戰略環境已經丕變 台灣應該警覺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4 09:32:02  


  中評社香港1月24日電/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說,大陸一月十一日試射反衛星武器震驚全球,國際關注持續發酵,它已經預示一個新的國際戰略格局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戰爭形態開始浮現。情勢的發展,對台灣既有警惕也深具啟發。 

  社論說,曾在美國太空總署服務達二十二年的太空專家歐伯格(JamesOberg)認為,大陸試射反衛星武器最明顯的理由,是促使美國政府,特別是民主黨控制的國會,簽署一項禁用反衛星武器協定。消息曝光後,美國一些國會議員開始醞釀,敦促布什政府和大陸談判,避免雙方陷入太空武力競賽。 

  和平要靠實力做後盾,大陸試射反衛星武器顯然是展現“肌肉”,對美傳達某種戰略威懾。其實美國早於一九六三年率先以反彈道導彈,成功進行一次反衛星攔截試驗,事隔四十多年,美國何以對大陸類似的滯後作為如此在意?並要求北京做出解釋。 

  原因之一是,核武和掌握太空資源不同,前者幾乎不能使用,後者則能應用至極大化。近十年來,美軍在全球戰場所向披靡,乃充分運用太空資源,以各種衛星及其匹配的資訊作戰系統達到戰場透明化,使對手無所遁形。如果衛星失能,美軍戰力難以發揮。 

  社論說,《美國空軍太空作戰條令》開宗明義,指出獲得太空優勢是戰役作戰的首要目標,因此必須想方設法不讓敵方自由使用太空系統,用來對付美國的國家利益。為此,美國空軍從二○○一年起,先後舉行多次太空戰仿真演習,並以大陸為想定對手。事後,大陸要求美方解釋,當然沒有下文;如同這次華府要求北京解釋,也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美國在意大陸試射反衛星武器分戰略和戰術兩個層次。戰略上,美國想知道大陸何以在雙方關係穩定的情況下做出試射?戰術上,美軍對“進攻性太空對抗”有五種設想:“欺騙”主要是誤導敵方太空系統;“破壞”則是暫時削弱敵方太空系統效用;“抑制”是使對方太空系統暫時失效,但不構成物理損壞;“降級”則指永久損害敵方太空系統某項而非全部功能;“摧毀”則是永久性消除對方太空系統,造成物理性破壞。“摧毀”是最直接,也最具敵意的手段。 

  大陸這次試射反衛星武器,選擇“摧毀”手段,直接擊毀己方一枚即將報廢的氣象衛星,大陸已經具備挑戰美國在太空優勢的能力,使得美軍最不願看到的威脅景象提前到來,在心理上不能接受,在戰略上又不得不與之妥協。 

  社論說,對台灣來說,爭奪太空優勢既遙遠又不切實際,但這不意味只好“束手就擒,任人擺佈”。大陸的太空發展留下讓人深思的軌跡,即發揮“不對稱”的戰略思維,在劣勢的態勢下找出相對優勢,殺出一條生路。 

  大陸和美國的太空實力相差幾代,美國早就登陸月球,並於二○○五年七月四日,發射一枚太空探測器,在四億三千萬公里外的太空成功撞擊一顆彗星,而此探測器早於半年前發射,經過長遠太空導行,竟能在預定時段準確撞擊彗星,這種精確打擊能力遠非大陸在距地一千公里以下摧毀衛星所能及。即便在這種差距之下,大陸仍能慎重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太空利器,以一種“以針破網”的低成本方式,迫使太空巨人美國走上談判桌。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大陸的“不對稱”戰略思維,不是空想漫談,因人廢事,而是幾代人的辛勤累積,包括政府有決心,發展有目標,執行有策略,加上一批人的努力不懈,才有今天的結果,而且大陸還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在百廢待舉之中重新站起。 

  社論說,台灣擁有許多大陸不具備的優勢,但是缺乏決心,目標不明確,策略反覆,使得所有基層的努力變成亂槍打鳥,優勢相互抵消,讓人扼腕。面對大陸發射反衛星武器,台灣應該要有戰略環境丕變的警覺,及早規劃預防。大陸能平衡美國優勢,台灣為何不能平衡大陸?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