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成立粵港社會福利小組事不宜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30 10:49:17  


  中評社香港1月30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社論說,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八次工作會議昨在廣州舉行,特區政務司長許仕仁與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湯炳權各率相關部門官員出席,就跨境基建、口岸合作及物流、環保、食物安全、社會福利、創新科技、經貿金融八大領域進行討論,並就未來數月的工作重點達成了多項共識。

  社論說,在跨境基建上,由於體制以至程序上存在的差異,一些項目的進展至今未如理想,如廣深港高速鐵路項目,如果雙方在工程進度上未能一致,未來可能會出現設施不配套、不銜接的問題;又如港珠澳大橋,口岸設置最終以“三地三檢”方式解決,但融資方案仍遲遲未能落實。聯席會議短短一天,當然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出席者均是“話事人”,有什麼困難當面一說,不難迎刃而解。而今年是特區成立十周年,深港西部通道、落馬洲支線如能如期於上半年及七月開通,“高鐵”及大橋也能及時拿出方案,無疑可為回歸十周年增添喜慶。

  聯席會議昨日達成的十多項共識中,其中一項是:“雙方同意研究成立粵港社會福利合作專責小組,以促進兩地政府在社福事宜上的經驗分享與合作。”這是一項值得關注的共識。

  據規劃署去年七月發表的一項調查數字顯示:港人到內地居住的人數,○一年為四萬多人,到○五年已增至九萬一千多人,每年以百分之二十五的幅度遞增;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內地工作、就學、居住或作長時間逗留的港人,總人數可能達到四十八萬,未來到二○一○年,這個數字有可能會達到一百萬。

  社論指出,如果有數十萬以至一百萬的港人在內地生活,他們的住屋、醫療、教育以及綜援福利等就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問題,然而,為他們提供社會保障和福利照顧的又該是哪一個政府的責任?

  事實是,目前在內地生活的港人,除從事投資、設廠以及就業、就學的以中、青年為主外,其餘主要是老人。他們或出於思鄉情切,或因內地生活費低於本港,於是紛紛返回內地生活,而他們中不少人在港是住公屋、領綜援和享受免費醫療的,於是出現了“人在內地、福利在港”的“奇景”,他們每隔三數月就要回港一次,不然綜援及公屋單位就有可能被取消或收回,而一旦不幸患病,就是坐輪椅、躺擔架床也要回港就醫,因為他們在內地並無戶口及社會資助,是屬於“無保”的一群。而在此種情形下,不但老人往返不便,而且形成資源上的頗大浪費,一些公屋單位長期空置,醫療救護車也要頻頻出動跨境接送。如果他們在港的福利能夠延伸、“攜帶”到內地,各方面都可以節省不少資源,於老人更是莫大的福音。同樣,目前有三千多名居於深圳的港人子女,每天揹著書包跨境上學,回港“享受”九年免費教育,如果他們能有學費津貼入讀內地高質學校,就可免去此種折騰。因此,設立粵港社會福利合作專責小組,事不宜遲,必要性已很清楚,技術細節應也不難解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