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31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登社論說,“國父”孫中山先生何辜,也不知道招誰惹誰了,當了幾十年的“國父”,如今這個尊稱被硬生生地摘掉,在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九五暫綱》裡,成了直截了當的“孫中山”。“國父”消失了,這讓很多人實在無法接受。
是的,時代不斷前進,觀念也在蛻變,經常昨是今非。有些不合時宜的東西,確實是該讓它們走入歷史。例如,我們早已脫離三呼萬歲的封建時代,在“國父”孫中山之前空一格以示尊敬的習慣,和以前朝會一聽到蔣公就要立正一樣,是可以取消了,相信大部分人也不會反對。
但取消“國父”的尊稱,就讓人感到錯愕不解了。歷史的事實很清楚,孫中山是領導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的人,許多國家都會把建立國家的領袖尊為“國父”,例如土耳其的凱末爾。我們尊稱孫中山為“國父”,並沒有什麼悖離事實或過度溢美之處。“中華民國”在他手上誕生,是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不是見仁見智的觀點問題。
社論說,更重要的是,現在“中華民國”仍然存在,我們並沒有宣布“中華民國”壽終正寢,另外成立一個新的“國家”──至少還沒有。既然“中華民國”還是我們的“國家”,要把高中歷史教科書裡的“國父”摘掉,既師出無名,也看不出有何迫切需要。何況長久以來,“國父”孫中山是一個台灣民眾都可以接受、也普遍尊敬的政治領袖。對於他,並沒有什麼尖銳對立的歧見,因此拿他來開刀,恐怕很難得到民意的認同。
其他的,包括“武昌起義”改成“起事”,漢朝“征伐”、“征討”匈奴改為“攻擊”,“秦始皇併滅六國,統一天下”裡的“統一天下”被刪掉。清人“移民”台灣被改為“殖民”,“光復”改為“戰後”,“日據”改為“日治”,“我國”、“本國”、“大陸”一律改為“中國”等等,似乎均可見特定政治傾向,也都引起了強烈爭議。
持平而論,當教科書從過去只有一個官定版本走向一綱多本時,其宗旨是讓多元觀點在開放且互相尊重的環境裡激盪思辯,並進行公平的自由競爭。台灣既然已經進入了一個自由開放的時代,就希望不再有一言堂的思想箝制和洗腦教育。因此,只要不背離真相或扭曲事實,教科書的內容應該容許百家爭鳴。認為台灣是中國血脈延續的教科書可以存在,主張台灣與中國已作切割的教科書也可以存在,由市場決定使用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