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聯合報:孫是否是國父,看扁是否是“總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2-01 09:11:54  


  中評社香港2月1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登社論說,孫中山是不是“國父”?這個問題的重點並非如某些人強辯的“國父”稱謂帶有封建意味,或如游錫堃指稱的“孫中山並沒為台灣革命過”。把此一議題“問題化”的人,最終目的還是在挑戰台灣和“中華民國”的關係。

  統獨議題吵不完。但台灣民眾是否認知孫中山為“國父”,其實可以用平民百姓常識性的、非政治性的眼光,來探求答案。最近成為新聞焦點的詹詠然、莊佳容兩位年輕選手,在澳洲網球公開賽奮力出戰,觀眾席上的僑胞和留學生為之加油而聲嘶力竭,揮舞“國旗”的畫面令多少人感動落淚。

  呈現著“台灣之光”的這幅典型場景,訴說一個簡單事實: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仍然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下凝聚“國家”認同。經常手持“國旗”表達身分認同的藍營人士這樣想,陳水扁出訪友邦時所面對的揮旗迎接他的親綠僑社也不能否認此點。這是歷史感情,也是政治現實。

  社論說,這次引發風波的歷史教科書事件,為改寫新版辯護者提出“文化多元主義”、“回復客觀中立觀點”等理由。這些說詞在表面上似乎言之成理,治史本來就有不同觀點存在;尤其現代強調多元文化平等立足,正是要修正過去以政治強權壟斷歷史詮釋的現象。例如眾人習稱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乃以歐洲白人觀點出發,無視當地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長久關聯。不論東西方學界都在重新檢討過去的強權心態,向年輕世代教育更加平等多元的史觀,確實可說是一進步現象。

  多元文化並陳的大環境中,各族群民眾並未放棄“主體性”的追求。但經過這六十年來的衝擊激盪,這個建立“主體性”的工程,既不必然以台獨為終極選項,且當今台獨運動者所操作的“去中國化”,恐怕也不能亦不敢走向“去中華民國化”。民進黨經常企圖以“台灣人”和“中國人”成為互斥的選項,也才有如今學校教育中的“中國史”不是“本國史”的課程修訂方向出現。但這個方向在文化上不易行得通,在政治上更已成為島內政治鬥爭的權謀遊戲。李登輝在最近的專訪中指出“台獨是假議題”,已反映了此路不通的現實。何況,連陳水扁都說過“正名制憲”是“自欺欺人”,並至今維持“四不”的宣示。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