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日電/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今天在台灣蘋果日報撰文說,星期一早上,沈富雄醫師打電話給他說,台聯新任主席黃昆輝宣布棄守深綠路線走中間偏左路線,沈醫師好像是發現了新大陸,興奮地以為台聯的突變終於證明了沈醫師當年和陳水扁一齊走的中間路線的正確性。
林濁水說,台聯恐怕不是突變,早在幾個月前,李對台獨和外交的主張已非常清楚表示他要從台獨激進主義中撤退了,“這在我去年12月出版的新書《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第246頁裡面已經提到了,不過大醫師沒注意到而已。”
書中指出,2004年,扁既公投、廢統,又發動制憲正名,與美國全面鬧翻,李登輝終於警覺到這反使得台灣距離獲得國際上法理承認更為遙遠,於是正式宣布,“台灣主權已經獨立”,正名制憲應考慮“友邦”的感受,走回到穩健台獨路線,這已經和民進黨內的穩健路線訴求幾乎完全相同了。
林濁水說,台聯這樣走,一面跟李登輝對外交策略的大反省有關,另一方面和台聯面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立委”新選舉制度的嚴酷考驗,想調整路線確保席次有關。
關於前者,出發點是為台灣外交好,是做功德,但是關於後者調整路線是不是能有利於台聯,恐怕要進一步評估。
世界上的政黨,他的群眾大抵可以有兩類,一類是感性取向,對黨深情款款,情之所至往往不能自己,結果是非常衝動地呈現基本教義派色彩;另一類理性清晰,對黨固然認同,對保持理性,不會凡事盲從,於是呈現了所謂的“中間色彩”。
前一種是選舉到時最最激情的部隊、也容易被運用,但是社會對他們的反應往往“兩極化”;後者的理性使他們對社會有說服力和滲透力。
這兩種部隊整合起來,政黨或候選人才能進攻退守調度合宜,兩者缺一不可,只是人的理性感性合致固然是好事,但兩者並不會天天融洽無間,表現在政黨內部的就是激進路線和穩健路線的競爭,有時競爭還演化成生死鬥爭,在大的政黨裡例子多得不得了,只是要當大黨,你就非兩者都好好照顧使其合作不可,至於小黨要兩端兼顧,常常困難,若要選其一,恐怕選擇感性一端對黨的鞏固還比較有利,因此,李登輝寧選理性面,其氣度令人感佩。
林濁水說,“朋友問我,台聯走回中間,你要不要跟著沈富雄走回中間,沈說,‘十一寇應該扮演領導民進黨走向中間路線的主流角色’,我說我向來反對激進基本教義派,但我確信穩健台獨才是對的,若沈要號召走中間路線,就不要算我一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