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錫堂:自台灣政黨輪替後,北京更定下兩岸會談的二項條件,要求扁當局放棄“兩國論”及明確承認“一中原則”。 |
中評社香港2月15日電(作者 潘錫堂)馬英九日前指出,兩岸遲遲無法復談,及兩岸僵局迄未打開,關鍵在於扁當局否認“九二共識”,而“九二共識”的内涵即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對於此種“九二共識”内涵的解讀,大陸的立場是不排斥,亦不附和。可見大陸對於國民黨將“九二共識”理解為“一中各表”,應是“雖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國共雙方對於“九二共識”的解讀具有“創造性模糊”的交集。
海基海協兩會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在香港協商事務性議題時,對“一個中國”各有不同的認知,不久後達成所謂“九二共識”的諒解,海基會將之概括解讀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海協會則將此理解為“雙方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二者有同、有異,兩岸仍立足“九二共識”,淡化“一中各表”與“一中原則”之分歧,作爲雙方對話與協商的基礎。換言之,儘管大陸迄今未完全接受台北“一中各表”的解讀,惟考量當時執政的國民黨當局仍植基“國統綱領”追求兩岸和平統一,乃“模糊以對”同意與台北進行了第一次辜汪會談及後續不同層級的多次事務性協商。
儘管兩岸制度化協商因李登輝訪美而于九五年六月中斷,惟兩岸兩會仍本於“九二共識”,拿捏“一中各表”與“一中原則”之交集及平衡點,採溝通對話之“小步伐前進”方式,促成了九八年十月的辜汪上海會晤。兩岸兩會進行全方位多議題的對話,對於消弭歧見及凝聚共識,頗有助益。自九九年七月“兩國論”宣示以來,大陸要求台灣方面收回該項宣示,卻未能如願。台灣海陸兩會所詮釋的該宣示之意涵為“一中各表”,不僅不能為北京所接受,自此之後,大陸以更嚴格明確的態度堅持“九二共識”為“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非“一中各表”,使得兩岸兩會恢復後對話或協商,更加遙遙無期。
自台灣政黨輪替後,北京更定下兩岸會談的二項條件,要求扁當局放棄“兩國論”及明確承認“一中原則”。惟陳水扁上台以來,將“一中”問題化議題化,倡議空泛的“九二精神”,以打“擦邊球”的方式,抛出“以九二香港會談(的成果)為基礎”,意圖“魚目混珠”,匱乏“一中”的核心内涵,甚至否認“一中各表”及“九二共識”,使得其大陸政策空轉虛耗,兩岸關係無法好轉。
零五年胡連會時,連戰曾口頭將“九二共識”定義為“一中各表”,大陸予以默認與尊重,可謂對“九二共識”的内涵心照不宣。同年胡宋會時,宋楚瑜將“九二共識”的内容歸納為“兩岸(各表)一中”。儘管胡錦濤在胡宋會時將“九二共識”界定為“堅持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並認同宋“兩案一中”的解讀,體現中共立足“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之底綫下,勉強可以接受“一中各表”或“兩岸一中”的彈性解讀,此為“創造性模糊”的交集。
正因如此,馬英九解讀“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大陸雖不排斥,但亦不附和,其理在此。(作者 潘錫堂 --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