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6日電/上周港府統計處發布了本港的中期人口調查報告,顯示十年間人口的年齡、教育及收入等方面,均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變化,對未來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必有深遠影響。香港大公報今日刊登社論指出,這些漸進的變化,雖不會引發即時問題,但卻有需要從長計議,順應其勢推行相應政策以保證本港的長期繁榮安定,各界對此事宜有足夠重視。
首先,從報告中可見收入有兩極分化之勢。去年主要職業的收入中位數與五年前一樣,比十年前也只微增兩個百分點,即使計上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比十年前下降兩個百分點,實際升幅仍低,與期間的經濟增長幅度並不相稱。這似顯示社會上分配有不利勞工而利於資本的傾向。而令問題加重者是,工資本身亦有兩極化趨勢:去年月入六千元以下及四萬元以上的工作人口比率,分別比十年前上升百分之一點二及一點六。由於工資中位數有所上升,故這種比較並不能全面反映實際的兩極化程度。再加上工資特別是資本回報的兩極化,本港在收入上貧富縣殊加劇並非無根據之言。長此以往將對社會的穩定產生不利影響。有關收入不均的問題,不能單靠政府通過財政搞再分配來處理,否則將對財政及個人積極性有不良效果。搞收入補貼、最低工資等都非良方或治本之道。關鍵在於協助港人通過再培訓來增值,和從長遠計由增加投資、推動經濟發展來提高工薪水平,及增加高工資職位。
社論認為,另一問題是人口的教育水平雖有上升,但距離香港作為現代化國際大都會的要求仍遠。十年間曾接受中學或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由六成八升至七成五,而曾修讀專上學位課程或以上的,則由一成升至一成五。這樣自有助提升勞工的整體質素,但曾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仍偏低,且不少僱主投訴近年畢業生的平均文化水平有下降趨勢,故教育工作除重量外還要重質,不能在提高學歷上搞指標主義。同時還要切合未來發展需要來安排教育內容。過去十年間修讀商科人士比例不斷上升,增約七個百分點至逾三成二。這固然反映了本港走向國際商貿及服務中心的大勢,但也顯露了在經濟轉型及發展更多元化上的人力資源制約。其他方面尤其科技及創意產業人才的不足,將影響本港未來發展。
此外,還須關注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十年間本港人口年齡的中位數,已由三十四歲上升至三十九歲。之前有估計老化步伐將在十年內加快,至二○三○年代將有逾四分之一人口,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人口老化對勞工供給及其結構自有影響,對社會服務特別是醫療、保險及福利支持的需求亦有變化,如何應對這些轉變確是本港必要面對的重大挑戰。一方面政府要對公共服務及福利支出的增長有所準備,但另方面也要盡力鼓勵市民採用商業性及其他方法來應對,從而減輕政府的長遠財政及人力資源負擔。
總之,由人口結構長期轉變引發的問題,雖無近慮卻有遠憂,政府實有責任開展更多有關的研究及規劃,及早籌謀,而官民之間,亦須就此加強交流及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