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說,“到海外去學習是為了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道,學成了自然要回來。” |
“學成了自然要回來”
“兩會”召開前的一個下午,在北京大學朗潤園302辦公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告訴記者:“海歸對我來講,意味著責任。”他解釋道,作為有海歸背景的全國政協委員,相比一般人來說,曾去國外留學,得到的多,反哺的也要多,所以責任重大。
上世紀80年代末,林毅夫有很多機會可以在國外發展,但他成為最早一批回到中國工作的海外學子,回顧當年的經歷,林毅夫說,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就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這個“自然”的背後,是林毅夫的一貫追求,“到海外去學習是為了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道,學成了自然要回來。”
對有海歸背景的全國政協委員,林毅夫認為,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看問題的視角,比如,對國外的情形比較瞭解,在考慮國內的問題時或許能夠有一個全球的、前瞻的視角,“但是我覺得也不必要太重視海歸這麼一個身份,因為身為政協委員,我是作為中國的公民,作為中國的知識份子的代表參與的,並不是因為我是海歸,才參與的。應該抱著一種海納百川的態度,不是海歸而有真知灼見的政協委員很多,中國的問題也不是照搬國外的理論就能解決的,所以,要多瞭解,多學習。當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能夠作為政協委員參政議政,一定是要抱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態度去參與的。”
從30多歲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到如今,林毅夫已是當了四屆的“老委員”,在這些年的見聞中,那些“普通老百姓期盼的目光”最令他感動。他說,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經常去基層考察,“我覺得確實不能辜負那麼多人的期望”。
關注現代農業與“和諧社會建設”
今年“兩會”他關注的兩個話題,是實際調查和理論分析的結合。一個話題是發展現代農業,他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過去的一年中,取得不少成效,給絕大多數農民實實在在的利益,但在調查中,也發現個別地方出現了一些片面理解,將新農村建設理解為新村建設,這樣,就可能增加農民的負擔。因此,政府提出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舉措,提得很及時,有利於避免對新農村建設的片面理解。
林毅夫關注的另一個話題是“和諧社會建設”。他認為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是解決高速增長中各種不協調問題、實現和諧發展的根本方法。他表示,當前,中國一些不和諧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困難群體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仍然較窮,除了因老、因病或因其他天災人禍而失掉工作能力的人,困難群體主要的特徵是他們只有勞動力可以作為獲取財富的來源。因此,要讓貧富差距縮小,重要的是讓困難群體能夠充分就業,賺取工資收入以分享經濟增長的果實,而且,要使工資收入增長的速度高於富人的收入增長。
而要讓困難群體充分就業,關鍵的是按照中國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即充分利用中國當前勞動力多且相對便宜的優勢,去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密集的區段。這樣,就可以創造非常多的就業機會,讓更多具有勞動力的困難群體加入到正式的就業市場。而且,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具有大的競爭力,能夠賺取最大的剩餘,實現最大的資本積累。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就會逐漸從相對稀缺變成相對豐富,勞動力則從相對豐富變成相對稀缺,工資水準會隨之不斷提高,困難群體所擁有的勞動力資產的價值也會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收入差距、城鄉差距、社會事業問題都會得到解決或者改善。(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