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無形之手
全國人大代表劉冬榮認為,文化產業謀求發展,也要熟諳市場規律,運用市場手段配置資源,做強優勢資源。
湖南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是依託資本手段,完成對行業內的資源整合。2000年,政府推動新聞出版局所屬企事業單位組建成出版集團後,集團首先透過內部公司制改造使原有的100多個法人單位自立門戶,各自為戰的新華書店重組為新華書店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集團化統籌運作模式整合了優勢資源,避免局部惡性競爭產生內耗,所屬的26家子(分)公司發揮優勢錯位經營,形成合力打造品牌。
目前,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等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已完成資源整合。“企業組建後,就要轉變角色,積極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在市場競爭中促進企業內部的深入改革。”劉冬榮代表說。
朱雪琴代表認為,傳統的“政府管、政府養”文化單位模式也要改變。對於已實行市場化改革的文化單位,政府不能干預企業內部經營,財政扶持方式也要改變。除承擔政治性、公益性任務相對較重的文化單位外,政府財政不應再直接扶持。
“當然政府的輿論引導職能不能丟。”劉冬榮說,政府需要的公益性專案,可以透過“政府採購”、招投標等方式獲得。
鋪就雙贏之路
劉冬榮代表說,文化產業發展要注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文化是國家綜合實力中的“軟實力”。一方面要承擔唱響時代主旋律、弘揚正氣的社會責任,一方面不少文化單位在面向市場轉型的體制改革中面臨生存困難。
全國人大代表譚仲池說,將文化企業集團做大做強,靠的是 “硬功夫”;如何管理、引導,還要施“巧勁”。對一些經營困難的文化單位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一改了之”。實際上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很大,政府也要研究市場,提供服務,幫助扶持這些文化單位開拓市場空間,與市場需求實現對接。
給經營陷入困境的劇團等演出單位,配置“流動舞臺車”,就收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所謂“流動舞臺車”,就是東風系列載重平頭柴油車,經改裝後能快速搭建成舞臺。2001年起,湖南省開始給縣級以上能演出的專業劇團配送這種“流動舞臺車”,以解決劇團下鄉難、搭臺難等問題。一度陷入困境的張家界陽戲團,2003年9月獲得省財政配置的流動舞臺車後,劇團行程上萬里,演出經典陽戲和新編陽戲大劇目20多個,每年收入超過20萬元,相當於原來的3倍多。
湖南湘劇院院長助理王陽娟代表說,“流動舞臺車”受到歡迎,巧就巧在將“死設備”用活了。不但將文化送到了農民的家門口,也救活了一大批劇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