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0日電/“假金牛”風波有越演越烈之勢,除市面上陸續有二○○○、二○○二年匯豐版一千元假鈔被發現外,當前另一問題是部分商戶拒絕收進千元大鈔,一些市民對千元鈔票的信心亦產生動搖。如事態繼續惡化,對本港金融體系的安全信譽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
《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昨日,本港市面未見有假“金牛”被檢獲,但值得注意的是,澳門賭場一日之內卻收進了二十四張,而且其中有十六張來自兩名內地賭客,他們聲稱是在佛山市“路邊檔”兌換得來。如果此說屬實,則千元假鈔已不僅僅為禍港澳,更已進入內地市場。
假鈔問題在港並非首見,但此次問題的嚴重性一是在於面額大、數量多,偽鈔全是千元“大紙”,過去十日內已檢獲七百多張;二是仿真度極高,連警方的假鈔專家也承認分辨不易,絕非過去一些“影印”貨色可比。而由此可以推斷,此次假鈔的出現應屬有組織罪案行為,犯罪集團擁有高科技專業設施和技術,現正循各種途徑在港澳地區以及內地把假鈔散發出市面。
事實是,回歸以來,跨境罪案已經成了三地執法部門需要共同面對的新問題,如過去一些偽冒名牌商品,通常都是由香港方面提供資料、在內地生產製造,然後再運出香港,在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市場銷售。此次假“金牛”事件,關鍵是“源頭”,即假鈔在何處印製,然後是銷售網絡,最終才可以找出“幕後黑手”。
社評說,在假鈔陰影下,連日本港市面已作出反應,一些快餐店、藥房等貼出告示,表示“千元紙幣,恕不找贖”,一些沒有標明的,其實也在拒收。當然,從法例上講,拒收法定流通鈔票是違法的,但在假鈔疑雲下,小商戶為保護自身利益,拒收亦屬無可奈何,現階段亦不宜對此類行為作出追究,否則局面就會更“添亂”。但是,拒收現象的影響也不可低估。雖然近年信用咭大行其道,本港市民口袋裡已較少裝有“金牛”,但一些傳統買賣如食品、蔬果、藥材等欄商批發,仍習慣當面“數龍”,不會以“碌咭”代替,如今在假鈔陰影下,要逐張“驗明正身”,看看是不是二○○○、二○○二的匯豐版,確實增加不少困難。
社評表示,另一方面,受假“金牛”影響較大的是內地“自由行”旅客,他們來港主要是購物、消費,多習慣在行前兌換港元,在金行、名店不難看到一些內地“豪客”大叠大叠數“金牛”的鏡頭。一旦“金牛”有假,改為兌換大袋零鈔就會很不方便,直接間接均會影響到他們的消費信心和意欲。此次“假金牛”事件的發生,無疑從另一個角度提醒了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貨幣安全防偽和信譽方面絕不可掉以輕心,考慮的範圍和層面必須更廣闊;特別是區內經濟活動和聯繫越來越密切,如澳門賭業大發展,規模已超過拉斯維加斯,必然會成為跨境以至國際犯罪集團眼中的“肥豬肉”,三地執法部門對此實應早為之計,有所預見。此次假鈔事件真相仍待警方深入調查,但涉及龐大跨境罪行則已無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