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民對土地依賴很深
與其他國家相比,印度農民在適應經濟改革時可能更加困難。這是由印度農村較低的生產力決定的。本報記者最近在走訪印度農村時看到,印度少數富裕的農家才剛開始購置黑白電視機,印度至今有一半農民用不上電,照明還靠煤油燈。農民普遍已經解決溫飽問題,但一年到頭很少吃肉。總體感覺是,印度農村的生活水準比中國農村要落後。
但印度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約占全國的72%。私有化的土地是許多印度家庭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收入來源,相對落後的工業發展使得當地民眾並沒有“外出打工賺錢”的意識,再加上對國外企業天生的排外態度,農民對失去土地的恐懼感與日俱增。而建立經濟特區的負面影響在哈裏亞納邦等“特區先行者”身上已經有所體現:一個就業機會往往會造成家庭中兄弟反目,也有人獲得補償卻無法找到合適的賺錢機會,最終坐吃山空而被迫流浪街頭。相比之下,土地雖然每年帶來極少的收入,但卻是一個可以世代持續下去的希望。
事實證明,印度大多數農民還沒有做好迎接改革的準備。以此次爆發流血衝突的西孟加拉邦為例,這一地區一直是印度共產黨(馬)執政,很注意保護農民利益,這個邦在印度各邦中,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準一直滯後,但卻是貧富分化最小的邦。排外浪潮在這裏爆發並不偶然,因為當地人普遍認同“均貧富”的思想,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沒有思想準備。
農民問題是印度的大問題
目前,印度已經批准了237個經濟特區,還有300多個特區在申請之中,外國投資者投入的資金已經有上千億美元。因此,國際上對近日在印度發生的事普遍很關注。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印度政府的退讓向外國投資者釋放了“不安的信號”。投資者擔心印度其他地區的農民會由此得到鼓舞,向政府索要更高的土地價格,或是直接與外國投資者討價還價。
南迪格拉姆事件在印度國內也引起了爭論。一些印度學者表示,考慮到獨特的國情,盲目借鑒中國的經濟特區模式並不能給印度帶來任何好處。一些印度政府官員則認為,特區計畫應該堅定實行,而土地獲得方式值得商榷。
胡仕勝認為,從長遠來看,印度要實現產業升級,使經濟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經濟特區是肯定要建的。這一次的事件表面上看是經濟特區的問題,從深層次看其實是印度農民的出路問題又一次尖銳地顯露出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卻是印度現代化過程中繞不過去的課題。如何讓廣大農民跟上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如何幫助農民順利度過改革的陣痛期,將考驗印度政府的智慧。(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