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末之前出生的人,年少時期一定都有這樣的記憶:外匯儲備來之不易,是靠貿易換來的,因此,外匯一直受到管制,個人和企業不能隨便擁有外匯。
但是,最近幾年尤其是2003年以來,中國的外匯儲備一直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增長:2003年外匯儲備增加到1368億美元,2004年增加額突破2000億美元達2067億美元,2005年突破3000億美元達3089億美元,2006年增長額大約在2200億~2500億美元左右。
而在2002年之前,中國外匯儲備年增加額一般不超過500億美元。按此速度推算,中國的外匯儲備有望在2008年達到1.5萬億美元,2010年達到2萬億美元。按華爾街一位金融家的計算,中國外匯儲備資金相當於道瓊斯所有股票總市值的1/4,足夠買下微軟、花旗銀行集團和埃克森•美孚公司,餘下的“零頭”還可以順便買下通用汽車公司和福特汽車公司。
另外,目前中國政府的外匯儲備,即使是買下歐洲最強大的德國政府所發行的政府債券總量也綽綽有餘。
遺憾的是,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外匯儲備都不是越多越好,外匯儲備高達一定程度後,會對本國及世界經濟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更是如此。1萬億多美元的外匯儲備,對中國經濟所造成的挑戰已經超過其他所有的經濟問題。
為什麼外匯儲備激增?
在探討外匯儲備的得失之前,我們先要分析一下如此巨量的外匯儲備是如何形成的。1994年以來,中國經常項目下一直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外匯收入所有者必須將外匯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按匯率付給等值人民幣;境內機構使用外匯,必須憑人民幣向外匯指定銀行按當時的匯率購買外匯。資本項目(如國際直接投資、QFII、QDII等)則尚未開放,必須逐筆報批。結售匯制度下,幾乎所有的外匯最終都集中於中央銀行的控制之下。
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主要由兩個部門組成: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多年來,中國連續出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局面:一方面,因為中國企業的出口額總是遠大於進口額,近年來以進出口貿易為代表的經常項目順差都在100億~1500億美元之間(2006年全年貿易順差達1700億美元),經常項目順差,因此而成為巨額外匯儲備最重要的來源;另一方面,因為近年來不斷有外資湧入中國投資、人民幣升值等兩大誘因,資本項目的順差也在不斷擴大,據測算,近年來因投資設廠而進入中國的資本每年在400億~500億美元左右,受人民幣升值驅動而進入中國的資本每年約為300億~500億美元左右。因此,經常項目順差、外國直接投資、人民幣升值套利資本是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驟然增長最重要的三大來源,其比例約為3∶1∶1。
毋庸置疑的是,外匯儲備問題始終與人民幣匯率問題糾纏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由單純地盯住美元改為盯住一籃子貨幣,但其時央行並未公佈這一籃子貨幣的具體構成。事後看,央行的這一改革並不能算成功:從2005年7月21日到2006年6月30日的一年間,人民幣由8.27兌1美元升值到7.996兌1美元,總計升值3.4%。但是,在2006年9月之後,人民幣升值卻突然提速,2006年年底時人民幣兌美元已升至7.81美元左右。而迅猛的人民幣升值之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進入中國以獲得升值收益,這又使得外匯儲備的規模越來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