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眼中,俄羅斯產品比較“粗糙”,即使是舉世聞名的蘇—27系列飛機,從加工工藝上看也是如此。但令人稱奇的是,當俄羅斯人將看似粗糙的零部件組合在一起後,就能發揮其最大的整體效能。
記者曾親眼看到過蘇—27在經過整理的草地上起降,其野戰能力可見一斑。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俄羅斯在航空航太、導彈、造船和核生化武器的生產、研製等方面都具有相當雄厚的基礎和實力。俄專家認為,在決定發達國家實力的50項重大技術領域中,俄羅斯有12—17項技術可與西方發達國家一爭高下。因此,從硬裝備上來看,俄軍與西方的差距並不是太大。
目前,俄軍與西方軍隊尤其是美軍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資訊戰、電子戰等“軟實力”方面。美國憑藉雄厚的財力,已建成了包括第4機步師在內的數位化部隊。俄羅斯至今還沒有一支成建制的數位化步兵營。美國偵察衛星在太空到處飛,俄羅斯連一顆軍事偵察衛星也沒有了。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俄軍事理論家斯裏普琴科認為,未來戰爭將是“非接觸戰爭”。他呼籲俄軍在改革時應大刀闊斧地改組指揮和編制體制。
15年過後,俄軍的指揮和編制體制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面對此情此景,斯裏普琴科無可奈何地說,俄軍仍在準備過去的戰爭。
為此,德國外交部和國防部專家在共同報告中稱,俄軍已無力實施戰略規模的行動,無法向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進行部隊和軍事技術裝備的戰役調動。美國防部官員甚至認為,俄軍只有在短時間的戰鬥行動中才有可能保住國界。
西方的怕與不怕
對於俄羅斯,西方國家的心態是複雜的。一方面,多數西方國家都有這樣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蘇聯解體後的十多年是俄地緣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失落期”。這段時間內,俄羅斯喪失了東歐戰略緩衝區,喪失了在巴爾幹半島和波羅的海三國的勢力範圍。連俄世代經營的中亞,也被美國插進了一隻腳。殘酷的地緣政治現實告訴俄羅斯領導人,如果俄再不採取反制措施,其部署在西部、西北和西南三個戰略方向上的莫斯科軍區、列寧格勒軍區、北高加索軍區以及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都將暴露在北約直接的火力打擊之下。基於這一現實,西方國家的主流看法是,俄已沒有挑戰北約的實力。
2月12日,《今日美國報》網站刊登了一篇題為《俄羅斯加緊重建軍事機器》的文章。文章說,2007年俄國防開支將呈跳躍性增長。但有專家稱,普京時代的軍費增長不足以恢復蘇聯時期的龐大軍工體系,何況這些錢未必能夠有效使用。對於俄能否研製出“真正的新一代武器裝備”,有的軍事專家明確表示懷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