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7年被稱為北京奧運會籌備工作的“決戰之年”,“鳥巢”(上圖)和“水立方”(下圖)也即將於不久後俊工。(中評社圖) |
中評社香港3月25日電/2003年12月24日,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破土動工,由此拉開了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的大幕。如今,1000多個日日夜夜已經過去,一座座奧運場館拔地而起,奧運之城的雛形初現。
“決戰之年”迎來場館竣工高峰
新華網報道,2007年被稱為北京奧運會籌備工作的“決戰之年”,這一年的主要目標是基本完成奧運場館和相關設施建設。據北京市“2008”工程建設指揮部介紹,“鳥巢”、“水立方”等採用新建築結構形式的奧運場館,在去年順利完成了最關鍵的鋼結構施工,所有新建場館和改擴建場館的主體結構也都完工。從今年4月起將有場館陸續完工,迎接下半年的奧運測試賽的考驗,而除“鳥巢”外,其他所有新建場館都將在今年年底前竣工。
在北京的奧運場館建設進入“倒計時”之際,協辦城市的奧運工程也都或完成或接近尾聲。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帆船比賽地,青島從2004年開始建造國際帆船中心,全部工程已於去年6月底竣工,並於去年8月成功舉辦了國際帆船邀請賽。北京奧運會足球分賽場之一的秦皇島奧林匹克中心於2004年完工,成為第一個落成的奧運會新建場館。上海、沈陽、天津和香港目前也都在改擴建或新建相關體育設施。
變“包袱”為寶貴遺產
場館的賽後利用歷來是奧運會舉辦城市最為棘手的難題。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管理,場館在奧運會後很可能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包袱”。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說,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的基本原則就是實用節儉,能夠利用現有場館進行改建、擴建的就不新建,能建臨時性場館的就不建永久性場館,因此北京地區的31個比賽場館中,有12個是新建場館,11個為改擴建場館,還有8個是臨時場館。此外,北京從規劃佈局、功能設計和投資運營體制等三方面入手,力爭避免出現奧運會後場館閒置現象。
北京在申辦報告中原來安排3所大學承擔比賽專案,經過調整,目前共有6所大學承擔比賽專案,其中4所為新建場館,2所為改擴建場館。蔣效愚說,之所以將約1/5的比賽場館安排在大學裏,就是考慮到這些場館在賽後可以作為高校的教學場所,提高利用率。
在功能設計上,奧運場館除了可以進行體育比賽外,還兼顧了大眾健身、展覽、演出等多種經營的需要。比如,奧運會後奧林匹克公園將改建成一個集體育競賽、會議展覽、文化娛樂、商務和休閒購物於一體的綜合大型社區,並有望成為新的旅遊景點;“鳥巢”將成為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的主場,其配套設施則透過出售或出租作為商務會所、健身和餐飲中心;“水立方”將被改造成一個綜合水上娛樂中心。
在投資運營模式上,奧運場館專案也進行了新嘗試。蔣效愚說,奧運場館透過招標來確定業主,業主擁有場館賽後30年的經營管理權。挑選業主時不僅看其是否有融資能力和建設能力,還考察了其未來30年的場館經營方案。許多奧運場館的業主是聯合體,不光有建設單位、融資單位,還有文化體育經營單位,就是希望透過多方面的努力解決場館賽後利用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