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8日電/中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上周六兩場有關《論語》的演講,在本地掀起了不小的“於丹旋風”。在仁定巷傳媒中心的一場演講,甚至吸引了1300多名聽衆,許多人排長龍進場,盛況遠遠超出舉辦者《聯合早報》和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的預期。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發表社論表示,在華文水平逐漸低落、中華文化漸被忽略的新加坡,上述這個罕見的現象,既讓人驚喜,也發人深思。
兼具傳播學和中國古典文學學養的于丹,固然能夠一展長才,揉合兩大領域的優勢,用傳播學的效果,以行雲流水的現代語言,把《論語》中曆久彌新的智慧同日常生活融合爲一,給聽眾帶來絕佳的視聽之娛。但她的魅力,也在於以理直氣壯的語調,給這部兩千多年前的經典提供了鮮活而新穎的詮釋,讓聽衆進入孔子的內心世界,體驗到沐于春風的快樂,一掃五四運動以來知識界普遍貶低儒家思想的陋習,爲孔子挽回了應有的尊嚴。她可說是孔子在當代的知音。
正因爲于丹能夠以坦蕩蕩的胸懷闡述《論語》那種“放諸四海而皆准,衡諸百世而不變”的人生智慧,說出她對這部書的感悟和感動,所以自從去年她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述《論語》讀書心得開始,便已經在兩岸三地引起巨大的震蕩,贏來“國學超女”的稱號。因此,這股旋風吹到本地引起如此踴躍的反應,雖然有點令人驚訝,但卻並非意外。
社論指出,中國大陸目前正掀起的閱讀經典熱潮,一方面可視爲中國經濟崛起對文化產生折射,使人們對中國古代的智慧重燃熱情,另一方面也說明中華民族正重新珍視和深思自己的文化瑰寶,而這正是重拾民族自信的徵兆。
事實上,中國政府近來提出和平崛起的概念,對內建設和諧社會,對外構建和諧世界,在外交上博得全球的讚賞,不正是儒家智慧的體現?這也可視爲儒家思想在21世紀的回聲。
值得慶幸的是,在重視功利的今天,《論語》這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鼓吹“仁義禮智信”的古代經典,竟然能夠從許多塵封已久的古書中脫穎而出,重新引起世人的注意,而且深深打動人心。這一方面說明,外在浮華而內在空虛的許多現代人,基於精神上的貧乏,正渴求從經典中再度尋找心靈的慰藉,聽取古代聖賢的教導,希望能將古人的智慧用於今代;而另一方面則顯示,源自於孔子的這套安身立命思想,經過長時間的考驗,光芒至今未減,而且依然如此合乎時宜。
當然,對於新加坡人來說,《論語》精神並不陌生。儒家奉爲圭臬的仁義、誠信、禮貌等高尚品德,向來便是本地華人所崇尚的良好風氣。爲了保持華人社會的傳統、加強社會凝聚力,政府更在1980年代大力倡導儒家倫理。當時,除了邀請杜維明教授、余英時教授等學者來新談論儒家思想之外,還將儒家倫理引進中小學課程,希望學生能夠儘早瞭解儒家所弘揚的美德,並用於爲人處世。
社論希望,當華文課程逐漸式微、儒家教育逐漸爲人淡忘的今天,于丹所掀起的旋風,應有助於搖醒國人的記憶,讓人反思華人社會的優良傳統,也重新激起人們對儒家思想的熱情。這對於提升社會道德和個人品德,不能不說是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