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梁光烈在北京舉行儀式,歡迎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彼得?佩斯訪華。 |
中評社北京4月6日電/美國《赫芬頓郵報》日前發表文章指出,時至今日,太多來自政府和媒體的美國外交政策分析家仍在搜尋美國的下一個冷戰對手。他們拒絕承認,如今催生國際秩序變遷的力量已經完全不同於上世紀90年代以前了。即便是美國全球影響力的兩大潛在制衡者——中國和俄羅斯,對美國的決策者構成的挑戰也是全新的。
環球時報翻譯該文:隨著中國的國際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強,它與美國在維持全球穩定上擁有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這兩個國家間的競爭不是昔日美蘇爭奪全球影響力那種零和遊戲的重演。它們彼此需要對方,以維持符合各自利益的增長和繁榮。
中國的戰略在於長期獲得其經濟增長所需的產品,這促使它的外交政策發生轉變。在過去10年,中國領導層形成了共識,認為只有經濟和財富的增長才能確保中國長期的國內穩定,並使中國逃脫蘇聯和東歐國家所遭遇的那種命運。
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所作所為只為保護其在東亞的利益,直到前幾年仍是這種情況。臺灣問題、朝鮮半島的穩定以及與日本的關係,是為數不多的幾個能使中國捲入國際政治的問題。但是,隨著中國企業在獨聯體國家、非洲、拉美和美國建立新型的商貿關係,中國認識到它不能再固守傳統的孤立主義了。
文章說,相比從前,中國現在的經濟更容易受到國際政治和經濟風險的打擊。與蘇聯不同,中國發現優勢不在於與美國爭奪全球政治和意識形態主導地位,而在於打造一個21世紀的經濟強國。國際動盪局勢不利於經濟發展。換言之,中國幾乎已成為一個維持國際現狀的國家。
儘管美國對中國握有巨額的美國債券感到不安,但美國的急劇衰退勢必重創中國的經濟,並導致中國領導人想竭力避免的社會動盪。反之,一旦中國陷入嚴重衰退,勢必重創越來越多地將未來寄託在中國市場的美國公司。
2月27日上海股市下挫似乎助長了道鐘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有關“一人打噴嚏,其餘得感冒”的擔憂再次不脛而走。美中兩國的市場玩家都在比以往更緊密地彼此注視對方。制衡中美的不是我們上一輩的核確保相互摧毀,而是今天在經濟上相互依存。
事實上,美中兩國政府今天共同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中國國內可能爆發的大規模社會動盪。全球化——思想、資訊、貨物與服務以空前的速度跨越國界的進程——只會加大這種威脅。這是因為增長所導致的貧富差距、經濟動盪和環境破壞,將迫使中國政府在保持國內穩定上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總而言之,美國官員今後要應對的不僅是中國的國際實力,還有中國的國內軟肋。而當時蘇聯的國內麻煩不會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克里姆林宮如今對美國決策者構成的挑戰也不會朝著新冷戰演變。
文章認爲,中國和俄羅斯的變化代表了後冷戰世界最重要的兩大地緣政治演變。但是,它們如今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構成的挑戰已完全不同於以往。當新的世界秩序帶來新的風險和機遇時,試圖再打一場冷戰的想法是毫無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