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8日電/當數以千計的中國青年2005年4月在領事館、大使官邸甚至餐館外舉行反日抗議活動時,投擲石塊成了反映中日關系的主要內容。兩年過去了,在中國總理溫家寶即將於下周開始訪日之際,投擲石塊變成了融化的冰。此次訪日是中國領導人七年來第一次訪問東京。
星島網引述路透社報道,那麼,曾經失控而引發中日關系危機的民族主義情緒怎樣了呢?參加過2005年街頭抗議活動的北京商人張建勇(音)說:“我想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但是他又說,普通中國人對日本的態度正趨於平和。張說:“我們不必像兩年前那樣激動。環境更寬鬆了,中國的國力在增強,中國老百姓的信心在加強,因此我們沒有採取嚴重的行為。”
自安倍去年上台以來,最大的挑舋行為已經平息,即小泉首相參拜被中國人視為日本軍國主義象征的靖國神社。雖然有關領土和能源以及日本人侵中國的歷史問題的爭執仍未解決,但是中國公眾的情緒已經平和。
這與兩國政府的態度變化有很大關系。中日政府都對2005年的抗議感到震驚。現在,中國小心翼翼,努力抓住日本新領導人帶來的改善雙邊關系的機會。這種對公眾展示民族主義情緒的容忍度的一個變化跡象是,參加2005年抗議活動的一名學生領袖起先同意接受採訪,但接著就拒絕了,理由是他所在的大學對有關這個問題的言論有比較嚴格的限制。
上個月,安倍在二戰慰安婦問題上大聲抗儀,聲稱沒有証據表明政府或軍隊參與此事,但中國的反應是克制的。艾伯塔大學研究中日關系的政洽學家蔣文然(音)說,“這是一個可以切入的問題,但是他們沒這麼做”,“最近的報道表現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就是不要發表煽動性的社論或評論”。
蔣也認為2005年的抗議活動促使日本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它令人震驚,不僅是對日本公眾,而且是對某些具有保守傾向的政治精英”,“它所表達的感情是不能簡單地用中國方面的純粹操縱或宣傳來解釋清楚的”。
自2005年以來,像張這樣的中國城市青年的情感已趨於冷靜。他說:“普通中國人採取了相對克制和理解的態度關注政府工作的某些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