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2日電/台視釋股案昨天決標。結果,鄭文燦及陳瑞隆介入的自由時報關係企業鴻邦建設未能得逞,卻由與賴國洲結盟的非凡國際得標。對廣大民眾而言,這個結果無非是“未陷虎口,卻膏狼吻”,台視仍難逃政治勢力的魔掌。
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說,這次釋股大戰廝殺激烈,表面上是多家財團競標,實際上卻是兩股政治力量在幕後纏鬥:一是鄭文燦所代表的民進黨勢力,一則賴國洲為代表的李登輝勢力。這也正是整起事件最荒謬之處:台視之所以必須出售公股,是因為要落實“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政策承諾;孰料,政治力量卻伺機將黑手伸進媒體,釋股政策反而為“黨政進攻媒體”開了“巧門”。
鄭文燦在“富士宴”上為特定媒體說項,因而丟了“新聞局長”職位,其幕後真相其實尚未解開。陳瑞隆以“經濟部長”之尊同時參與邀宴,他奉誰之命,目的何在,“行政院”的調查報告始終支吾其詞。而當蘇貞昌以“自由時報並未參與投標”的說辭,意圖為鄭文燦開脫時,鴻邦建設在投標賽的出線,其實已等於直接駁斥了蘇貞昌的謊言。
即使在“富士宴”醜聞曝光後,民進黨政府意圖為自由時報/鴻邦建設護航的運作,仍然沒有絲毫停歇。在短短時間內,透過特定政治力量的運作穿梭,新光化纖董事長吳東昇將手中持有的一成許台視股票賣給鴻邦建設。這項交易,等於幫鴻邦在民股管道另闢渠道,即使昨天鴻邦在公股決標中失利,它其實已從巧門拿到台視經營權的入場券。政府護航“未遂”,但鴻邦卻可以說是“已遂”。試想,吳東昇身為前台聯不分區“立委”,要逼他背叛李登輝而將手中股票賣給敵對集團,那得多大的政治壓力或交換誘因,才能成交?
社論指出,執政者之所以如此不惜身段介入媒體的釋股戰,除了政商關係的苟合,無非企圖藉此使自己的影響力滲進媒體,透過影響經營階層來掌控媒體的報導取向。這種操作,不僅與它標榜的“黨政軍退出媒體”完全背道而馳,甚至已達到妨害媒體事業自由經營的地步。而經過這次釋股的激烈火併,股東間新仇加上舊恨,台視經營豈不愈發難上軌道?
事實上,台視早已是一家民股過半的公司,政府卻不尊重民股意願,一直將高層人事權當成酬庸,甚至利用手中公股興風作浪,遂行政治鬥爭,將公司治理置之度外。且看,賴國洲原是以公股董事身分出任台視董事長,卻未恪守公私分際,不僅伺機與日商股東進行私下交易,更與島內財團洽談吃股,都嚴重損害公股代表的立場。但試問:台視連年虧損,賴國洲始終高坐董事長寶座,最後還成功吃下大量公私股權;對此,執政者要如何解釋自己的前恭後倨?而賴國洲又何以在如今釋出公股仍霸著台視不放?
社論說,台視釋股案高潮迭起,政治人物的錯亂身影,公股和民股的橫遭操弄,在在顯示“黨政軍退出媒體”已退化為虛構的幻象。更值得警惕的是,揭開“黨政退出”的假符咒之後,我們檢視台灣的新聞自由,看到的只是傷痕累累。T台一則錯失報導,民進黨“立委”即發起“關台行動聯盟”,廣告主協會也起而呼應;即連獨立的通訊傳播監督機構NCC行事不合主政者之意,立即陷入個別撤換、整體瓦解的險境。如此看來,媒體外部干預的威脅,恐怕比內部結構的扭曲嚴重千百倍;而其中最霸道的,就是生殺予奪不知適可而止的主政者。
社論認為,賴國洲一夕之間從公股代表“變身”為民股,對台視是福是禍,殊難預料;關鍵端在,經另一扇“巧門”取得台視股權的鴻邦,將如何扮演民進黨的代理角色。雙方若挾怨以對,恐怕只會在公司內部複製政黨惡鬥的結果,所有民股將同遭其殃。台視的命運,反映的是台灣政治的汙濁,亦是反映台灣媒體的悲情;前後兩任主政者李登輝與陳水扁的這一場肉搏戰,說明了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