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雨霖:溫家寶開始“融冰之旅”,而日本又能以禮相待並圓滿落幕時,溫家寶就成功的完成了他這次的外交使命。 |
中評社香港4月12日電/中時電子報今天發表主筆俞雨霖的文章說,大陸總理溫家寶十一日開始對日本展開為期三天的“融冰之旅”,以溫家寶的個人特質,他確實是中國赴日從事“融冰之旅”的最適當領導人。一是溫家寶的個性溫和務實,在與日本領導人討論兩國敏感問題時,即使出現分歧,至少能夠以禮相待,化衝突於無形;二是溫家寶身段柔軟,又積極主動接觸所在國一般平民百姓,易於贏得民眾好感,對於擴大日本民眾對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理解與好感,將有極正面幫助。
當然,“‘溫’情外交”只是中日關係“融冰”的起步而已,中日之間不僅存在著歷史問題,更激蕩著現實的戰略利益問題,而且相互糾纏、相互放大,就在溫家寶抵日前夕,日本防衛大臣久間章生又對媒体放話,指責中國的國防預算不透明,必要的話日本將採取反制措施。同樣的,日本首相安倍在與溫家寶晤談時,也提出了中國國防預算透明化的問題。而中國國防預算透明化的問題,正反映出日本與中國之間地緣政治上的不信任,而且這種不信任感正隨著中國軍事能力的增強而升高。
中日之間糾纏著歷史的仇恨與現實的不信任,當然不是溫家寶的一次訪問可以化解,甚至於兩國之間可能永遠也難以化解彼此的疑慮,但“融冰之旅”的展開,至少說明了中國在外交戰略上採取了主動積極的態度,對於整体中國對外關係與外交形象而言,至少展現了“和諧外交”的誠意。“伸手不打笑臉人”,“‘溫’情外交”表現出來最大的意義,其實不在溫家寶與日本首相安倍達成了多少協議,獲得了多少實質性的成果,而是當溫家寶開始“融冰之旅”,而日本又能以禮相待並圓滿落幕時,溫家寶就成功的完成了他的外交使命。
對比當前與過往中國領導人或外交高層的外交實務,外界可以很清楚的發現,過去中國對日外交實務往往存在著過高期待形成的落差,也就是外交政策目標訂的太高,又太執著,一但無法完全實現就出現挫折感,甚至影響未來雙邊關係的改善,更有甚者還可能引發國內的民族主義激情,過去大陸一再出現的反日示威,就反射出領導人這樣的心態。但如今,中國的外交的確日益務實也更具彈性,越來越少受限於意識型態或歷史因素的糾葛,即以中國對東亞地區周邊國家的外交實務來看,中國與越南的關係、中國與韓國的關係、中國與印度的關係,均展現出求同存異、面向未來的態度,即以溫家寶剛結束訪問的韓國來說,中韓之間近期出現的“長白山”(韓國稱為白頭山)主權問題,就是一個極為棘手的政治問題,但溫家寶卻能先發制人,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用一句“中韓之間不存在領土問題,這是兩國關係發展的重要政治基礎”的話,化解了可能出現的尷尬。
當然,在中日關係上,雙方出現的問題要比中韓之間“長白山”主權問題更複雜、更嚴重,而且更為廣泛。就以歷史問題與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為例,雖然迄今為止多數大陸學界或政界人士均將目光焦聚在中日歷史問題上,並高度期盼日本能在歷史問題上表達歉意,並妥善處理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但過去六年日本小泉擔任首相期間,小泉無視於中國的強烈抗議,先後六次參拜靖國神社,說明了期待過大的落差問題。即使以當前的日本首相安倍來說,雖然安倍表示要以謙遜的態度對待歷史,但安倍的說法仍然相當含糊,也未承諾不會去參拜靖國神社,因此一旦未來安倍因各種原因出現參拜靖國神社的行動,中國領導人勢將處於極為被動的局面,也勢必對未來中日關係構成更嚴重的挑戰,這恐怕也是包括溫家寶在內的中國領導人不得不嚴肅思考的問題。
其實,在歷史與靖國神社問題之外,中日之間還將長期面臨著地緣政治上的挑戰,而且這項挑戰即使在歷史問題與靖國問題有幸解決之後,仍將長期困擾著中日之間的關係。毋庸否認,近十年來中國在政、經甚至軍事實力上的崛起,已經讓地緣上鄰近中國的日本備感地緣政治的壓力。安倍對溫家寶提出的中國國防預算透明化的問題,不過是整個問題的表象,真正的實質是日本的不安全感正在上升。近年來日本公開反對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甚至採取政經手段公然勸阻相關國家對中國輸出先進武器與軍事科技,均說明日本越來越關切中國軍力發展對日本安全構成的威脅。而安倍在日本國內推動修改憲法、升格防衛廳、鞏固日美同盟關係,以致於之前日本將臺海安全列入周邊事態的美日共同戰略目標,在在說明日本對中國採取了與美國相同的“遏制戰略”。
由溫家寶與安倍會晤後發出的“中日聯合新聞公報”就可以看出,雖然新聞公報洋洋灑灑達三千言,但雙方對於雙邊關係的核心政治問題並未有明確表述,包括歷史問題與台灣問題在內,而是採取各自理解的方式,但在事務性問題上,則明顯可以看出,溫家寶與安倍的會晤仍達成了相當的成果,至少在政治議題之外,中日之間有了可以操作的更廣泛合作空間。就此而言,溫家寶的“融冰之旅”或許多少達成了融冰的目的。
只是,“融冰之旅”似乎並未明顯改變中日關係“政冷經熱”的現實,雙方關係仍繼續受到政治上可能隨時反覆的變數所左右,或許對中國領導人而言,對日關係是轉機與危機並存,但融冰之後可能出現的“如履薄冰”的險境,恐怕也是中國領導人必須面對的風險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