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台島內不斷有人鼓吹基於“國防”的需要,需大力加強海軍建設。臺灣《全球防衛雜誌》3月刊載文《紊亂的臺灣海權戰略》,就臺灣未來的海洋戰略進行了探討。
建機場掌控南海
該文稱,臺灣四面環海,其98.7%的能源依靠外部供應,武器、彈藥等重要軍用物資也需要外界提供。海上運輸線,特別是南海航道的暢通與否,“直接關係到臺灣的前途命運”。因此,島內主張“摒棄陸權思維,重構海權戰略”的聲音日趨高漲。
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處於臺灣防禦體系中的最南端。該島扼南海航線要衝,戰略位置相當重要。2005年底,台軍派遣工程兵部隊約600人,開始在島上修建機場。消息一經曝光,立即引發外界各種猜測。台當局雖然對外聲稱此舉旨在改善後勤狀況,但也不否認其中還有更深一步的戰略考慮。
文章指出,太平島北距高雄港860海裏,與同為臺灣控制的東沙島成犄角之勢。一旦台海有事,“駐紮在此處的部隊將成為牽制力量,令大陸南海艦隊無法專注於臺灣本島方向”。更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島機場建成後可供空軍戰機起降,海軍艦隻也可在附近停泊並補充給養,台軍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勢必大幅增強。
增兵力保航運安全
海權的基本理念同幾何相似,也是由點(海島)及線(運輸線)再到面(海洋)。在南沙新建機場只是台當局總體海洋戰略的第一步。
文章認為,在台軍看來,現代海戰中的首要威脅來自空中,而目前最有效的防空方式仍然是艦隊防空。因此,一艘合格的護航艦必須擁有強大的探測能力、優越的電子戰能力、出色的戰場管理能力和足夠猛烈的火力,確保能為運輸船隊提供長時間的伴隨護航。在實戰中,往往由艦載航空兵在週邊提供遠端掩護,水面部隊則依照區域防空和點防空結合的原則部署,並通過資料鏈展開協同作戰,如此才能在“高威脅海區”完成船隊護航任務。
為了達到為臺灣遠洋船隊護航的要求,該文作者得出結論,“必須增購性能先進的大型水面戰艦。”
一心求購美“宙斯盾”
臺灣當前的水面艦隊主力由7艘“成功”級、6艘“康定”級、9艘“資陽”級護衛艦組成。這些艦隻噸位小、火力弱、難以適應未來海戰要求。
自2005年起,台軍又從美國引進了4艘“紀德”級驅逐艦,這令臺灣海軍的實力有了明顯提升。
但該文作者說,“紀德”艦畢竟是有著20多年艦齡的舊船,有力不從心之感。“宙斯盾”艦是美海軍現役主力,各方面性能完全滿足前述理想護航艦的指標。該文稱“只有在獲得該艦(宙斯盾)以後,臺灣海軍才有挑戰南海制海權的資格”。
不過,和以前的許多軍購案相似,臺灣引進“宙斯盾”也註定會遭遇障礙。因為直到現在,台軍當中還存在不少“水面艦無用論”的支持者。這些人反對增購水面艦的原因千差萬別,但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潛艇制勝論”的信徒,對外購8艘潛艇一事格外熱心。即便拋開來自這部分人的阻力不講,僅從預算角度來看,“宙斯盾”艦的訂單也肯定要排到潛艇之後。作者說,“如此一來,無論是採取購買美國舊艦的方式,還是謀求進行合作生產,‘宙斯盾’艦入役都至少是六七年後的事情了。”(來源:《青年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