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今天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政治學的左翼與右翼之分,本來就源自於法國大革命前夕的議會,尤其是在1791年的法國制憲議會上。當時,溫和、保守的保王派坐在議場右邊,而激進的革命黨派則坐在左邊,此後,“左派”和“右派”即成了政界中的兩大派別。
文章指出,法國開創的左右之分,後來影響了整個歐洲政局發展,並且隨著歐洲各殖民帝國擴張,成為全球政治的分類指標。作為當代政治體系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法國政治可說擁有最明顯的左右派別。自從在1958年成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以來,法國甚至數度出現獨特的“左右共治”局面,即總統與總理分別來自左右兩派,在同一時間執政。
第五共和國第九屆總統選舉即將舉行,根據選前最新民調顯示,法國政壇又再出現典型的左右分歧。右翼候選人薩爾科齊領先於其他11名候選人,而來自社會黨的羅雅爾則排名第二,不過,基於兩人皆未獲逾50%的民意支持,據估計,選舉有必要進行第二輪投票。
文章表示,然而,以法國目前所面對的困境而言,不論右翼還是左翼候選人成功當選新總統,想要解決法國眼前的問題,已經不能夠單純以右派或左派的方針。過去幾年來,法國的失業率高居不下,介於10%左右,已造成法國經濟增長比歐洲其他國家遜色。沉重的社會福利制度削弱法國競爭力,也必須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而移民與社會整合問題亦困擾著法國,尤其是2005年底發生的騷亂,牽涉到移民社群的青少年。
英國首相布萊爾在1997年的大選中,領導工黨擊敗在朝大約18年的保守黨,奪得執政權後,即提出嶄新的“第三道路”理念,擺脫工黨以往過於刻板和僵硬的社會福利制度,融合市場經濟方針,促使英國經濟持續發展;對法國而言,新總統只有採納融合了左右兩派的方針,才可領導法國走出目前所陷入的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