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1月12日,參加“前衛-206B”實兵檢驗性演習的士兵攜帶給養(速食麵等)準備搭乘火車前往作戰地域。 |
推進我軍後勤保障體制一體化、保障方式社會化、保障手段資訊化、後勤管理科學化,中國軍事後勤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
近年來,綠色軍營不斷傳來後勤變革的訊息:撤銷非作戰部隊食堂、精簡後勤保障機構、更換軍車號牌、戰士伙食費標準提高、軍用物資網上採購、深化部隊住房制度改革、增加軍人工資、對團以上幹部實行經濟責任審計……在這一個緊接一個的創新舉動背後,折射出的是我軍後勤發展戰略的歷史性變革。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設現代後勤”──2006年初,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廖錫龍提出了我軍新時期後勤變革的戰略構想。按照這一構想,我軍後勤必須具備“保障我軍在陸、海、空、天、電多維空間作戰的能力,和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等多種軍事行動的能力”。
新構想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推進我軍後勤保障體制一體化、保障方式社會化、保障手段資訊化、後勤管理科學化。
由此,我軍後勤變革的藍圖和路徑已經逐漸清晰,並在四大方面不斷邁出實質性步伐。
從自成體系到三軍聯勤
在濟南軍區某部的野外駐訓中,近百台車輛油料告急。就在此時,應急油料保障車隊似從天降,快速鋪設管線,僅用15分鐘便完成了給群車加油的任務。“你們有‘千里眼’還是‘順風耳’?”駐訓官兵感激地問道。指揮員指著自動化指揮車上的電腦螢幕說,我們的保障系統與你們的指揮系統相連,你們的儲量是多少,何時何地需要保障,我們在百裏外便一目了然……
這是濟南戰區自2004年開始實施大聯勤改革試點以來部隊發生的喜人一幕。經過3年的探索,試點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改革效益逐步顯現。這一改革試點的重點是,徹底打破海陸空三軍後勤保障自成體系、條塊分割、資源分散的局面,建立統一的後勤保障系統。
在中俄聯合軍演中,海軍陸戰旅登陸山東半島,大聯勤部隊為他們安排好供給,再也不用自己帶營具、買糧食。空軍空降兵一落地,大聯勤油庫已經將輸油管敷設至營地。隆隆炮聲中,大聯勤野戰救護所、海上醫療隊、空中直升機醫療救護組構成了立體救護網。
軍事專家分析,一體化的後勤保障體制是由現代戰爭一體化的聯合作戰樣式所決定的。目前,美、英、德、日等國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一體化的後勤保障體制。海灣戰爭中,美軍率先實施了一體化作戰,並成功地組織了三軍一體保障,為保障“沙漠風暴”行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後勤保障力量占到了整個兵員的45%,這支高比例的保障力量與另一支數位化、火力猛、機動能力強的打擊力量一道,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
據瞭解,早在2000年,我軍就建立了以軍區為基礎的聯勤體制,把軍區後勤部改為聯勤部,打破了三軍後勤自成體系的歷史格局。下一步,我軍將在濟南戰區正式實行以大聯勤體制為重點的各項改革任務,進一步制定深化改革實施方案,修改完善法規制度,扎實有效地推進大聯勤改革深入發展。
從自我保障到社會化保障
公車開進部隊大院,地方的飲食公司取代非作戰部隊的自辦食堂,越來越多的軍人住上了自己的經濟適用房……近年來軍營出現的這些“新景觀”,充分展示出我軍後勤保障社會化改革的豐碩成果。
這些成果凝聚著軍隊後勤人多年來的汗水和心血:1998年開始,我國逐步建立軍人保險制度,並與社會保障體系接軌;2000年開始,軍以上機關和非作戰部隊推行生活保障社會化,在飲食、營房、商業服務、職工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2001年,軍隊物資採購改革在全軍正式啟動;2004年,提出了住房分配貨幣化、供應市場化、管理社會化的方向……
由此,面向市場的採購管理逐步取代了按計劃調撥與供應,成為軍隊物資部門的主要職能。據統計,“十五”期間,我軍集中採購物資總金額達450億元人民幣,節約資金31.5億元人民幣,平均節支率為7%。
實行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社會化保障已經成為各國軍隊的普遍做法。據瞭解,美軍的後勤保障社會化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平時一般性的服務,而是直接參與了戰時保障。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就同全球4萬個生產商簽訂了50萬份合同,實現了裝備和物資從工廠到戰場的直達保障。
如今,我軍的後勤社會化保障方向已經非常明確,也就是“能利用民用資源的就不自己鋪攤子,能納入國家經濟科技發展體系的就不另起爐灶,能依託社會保障資源辦的事都要實行社會化保障”。
資訊化構築後勤新平臺
新年伊始,由總後勤部和國家糧食局、財政部等部門研製開發的“軍用購糧系統”,在全軍和武警部隊及地方軍糧供應系統正式啟用。自此,我軍沿用了幾十年的軍用糧票徹底退出國家糧食供應和軍隊後勤保障歷史舞臺,票證供應時代宣告結束。
總後勤部和各大單位分別研發了《建制旅團生活服務中心規範化管理系統》《軍人食譜系統》《部隊生活資訊化管理系統》等軟體。如今,在基層連隊,司務長只要往電腦的《軍人食譜系統》中輸入伙食費標準和主副食品名,系統就會自動生成若干套營養合理搭配的食譜。這一系統,被官兵形象地讚譽為“電子營養師”。
運用資訊技術,提高後勤保障的有效性,已經被各國所認同。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依靠先進的資訊技術,開發出“全資產可視系統”,實現了由“儲備式後勤”到“配送式後勤”的轉變。與海灣戰爭相比,海運量減少87%,空運量減少89%,戰略支援裝備動員量減少89%,戰役物資儲備減少75%。
廖錫龍指出,我軍的後勤保障手段資訊化,就是要運用現代的資訊技術、基礎平臺、網路環境和資訊資源,推進後勤資訊系統與後勤保障裝備設施的一體融合,實現保障需求即時可知、保障資源即時可視、保障活動即時可控,使後勤保障能力產生質的飛躍。
目前,我軍後勤還處在機械化階段和資訊化全面發展起始階段,傳統因素比較多,現代因素明顯不足,與保障打贏資訊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差距還比較大。特別是保障手段比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軍隊後勤落後許多年。廖錫龍說:“建設資訊化後勤,對我軍而言,尚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有緊迫感,如果不改革創新,就會永遠落後。”
科學化改造傳統後勤管理
青藏高原,車輪滾滾,滿載各類後勤保障物資的集裝箱運輸車隊沿著崎嶇山路駛上鋼橋。車輛經過時,橋頭架設的“射頻讀寫站”逐一識別集裝箱上的電子標籤,將採集到的物資消息適時傳輸到軍交運輸指揮所,指揮員足不出戶即可知曉在運物資的全部資訊。
而在以前,由於運送物資數額龐大,各類物資統計標準不一,軍交指揮員常常被雪片般飛來的各種報表弄得焦頭爛額,漏發、誤發現象時有發生。
這就是我軍科學化改造傳統後勤管理的縮影。推進後勤管理科學化,就是向科學管理要效益、要保障力、要戰鬥力,努力走出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後勤現代化建設路子。為提高後勤管理水準,我軍加強後勤法規和標準化體系。“十五”時期以來,全軍後勤標準制度進行了全面清理,廢除了一大批過時的標準,新修訂和制定各類後勤法規、規章300多件。
目前,世界發達國家軍隊的後勤管理科學化水準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基本上實現了程式化、標準化、規範化和法制化管理。比如美軍在經費管理上,軍費的投向投量全部跟著規劃走,預算執行單位只見指標不見錢,各級領導和機關幾乎沒有自主調配權,決算結果必須對外公佈,各類供應保障嚴格按標準制度執行,剛性很強,基本消除了人為因素和感情色彩,辦事效率和管理效益非常高。
與外軍相比,我軍的後勤管理,傳統經驗的因素比較多,現代科學管理的含量比較少,尤其是後勤宏觀管理的科學水準還比較低,一方面供需矛盾突出,總感到錢不夠用;另一方面,損失浪費現象嚴重,很多錢沒有用到刀刃上。
今後五年,我軍將從優化決策、完善標準、強化監督和厲行節約四個關鍵環節入手,推進後勤管理科學化。(作者:趙建偉 為總後宣傳部副部長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