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日電/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題為“推出新惠台措施務實明智更收加乘之效”的評論文章,指出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交通部、民航總局和國家旅遊局負責人在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宣佈推出新的十三項“惠台”措施,除了其第一項歡迎台灣高等院校招收大陸學生,是主導權掌握在台灣當局的手中之外,其餘十二項都是屬於大陸方面“可操之於我”的項目。亦即無須台灣當局同意,也不管台灣當局怎樣阻撓,但由於主導權和操作權是掌握在大陸方面的手中,因而都將能得到順利落實。這就凸顯了大陸方面在推動兩岸交流交往的工作中,更加務實明智,在條件尚未完全成熟之時,推出“惠台”措施盡量選擇“可操之於我”的項目,一來既能收到宣傳之效,二來更能使台灣民眾實實在在地享受到這些“惠台”措施的好處。三來,也使民進黨當局找不到“碴”,無法以“阻撓”的動作“炒熱”話題,以為其選舉利益服務。而且,民進黨當局要對這些“惠台”措施施以“積極管理”,也只能是徒呼荷荷。
文章表示,其實,即使是那個必須得到台灣當局“點頭”同意才能得以實施的大陸學生赴台就讀的項目,也並非是民進黨當局能夠完全有把握阻擋得了的。因為在台灣地區現有的一百五十多所大專院校中,畢竟“國立”、 “市立”大專院校只佔少數,其餘大多數學校是私立學校,甚至有些就是牟利性質的“學店”,並不佔用公家資源。而各校搶生搶得很激烈,有些名氣不高的學校或是專業冷門的所系,往往招不滿員。因此,他們早就盼望能招收大陸學生,以作“有米之炊”。由於這些私立學校是“學店”,其招收大陸學生也就不存在蘇貞昌等人所說的“佔用公眾資源”的問題。也由私立大學的辦學者,大多在社會上有地位,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甚至有些就是“立委”或其他社會政治職務的據有者,故當他們串聯團結起來向台灣當局施加“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的壓力時,台灣當局就將難以應對。這與大陸開放台灣水果“登陸”,雖然中南部農民得益,但由於他們在政治上能量不足,也不懂得操作政治壓力,故而使民進黨當局在剛開始時經受較大的輿論壓力潮過後,就發現其實“民意壓力”方面並不很大,甚至是趨於“零”,因而也就放慢以至擱下了台果輸陸的磋商及檢驗檢疫等配套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倘若台灣輿論能“炒熱”大陸學生赴台就讀問題,也倘若私立大學的辦學者能串聯起來,民進黨當局或許將難以頂抗所面對的壓力,只得被迫讓步。不過,民進黨當局還將殺出最後一道“板斧”,那就是所謂“國家安全”問題。但在“國防部”、 “國安局”已不再堅持以“國家安全”藉口來反對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立場之後,所謂陸生赴台就讀的“國家安全”問題,就更不成為其“問題”了。
不管怎樣,北京在推出“惠台”措施時,優先選擇那些“可操之於我”的項目,是務實的做法。實際上,第一批推出的“惠台”措施,如台果輸陸,向台灣民眾贈送大熊貓,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等,並非是大陸方面單方就可實施,必須得到台灣當局的配合。而台灣當局出於要藉此凸顯“國家主權”的需要,或是擔心“心防決堤”等,明知這些“惠台”措施確實是惠及台灣民眾,也惠及台灣經濟,也要搞諸多小動作,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使之推動得並不順利,或是無法實施。雖然說,這些“惠台”措施確實是收到了推動兩岸交往交流的宣傳效果,但台灣民眾一時仍未能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實惠。
文章稱,因此,北京今次推出的十三項“惠台”措施,是以大陸方面單方操作即可實施為主。即使是屬於必須雙方合作的陸生赴台就讀問題,也因大多數私校創辦者和經營者都具有社會政治活動能力,而將使台灣當局感受到真正的政治壓力。即使是一時難以實施,也必然會使台灣當局難以應對。
有了這個經驗,北京日後在推出新的“惠台”措施時,宜盡量選擇屬於“可操之於我”並可立即實施見效的項目。比如,可參考對港澳地區實施的“CEPA”優惠政策,並根據“WTO”的政策規定,提前向台灣地區開放“準入”市場。部份不會對大陸地區同類產品形成威脅,或是大陸地區未有批量生產的產品,予以零關稅或低關稅入境。允許台灣地區的營建商到大陸承包工程,及台灣的個體戶到大陸登記營業等。由於台灣地區的營建商大多立場偏“綠”(其中最典型的是《自由時報》老闆林榮三,及投資經營高鐵的殷琪等),而中南部的小商販也大多是民進黨的支持者,倘能讓他們直接享受到兩岸交流的實惠,或許會使他們的政治態度慢慢發生變化。
文章指出,當然,採取“先易後難”的手法,並不等於是就不要解決“難”的問題了。相反,還應對兩岸交流中的一些“老大難”問題,進行“攻堅”。但為了收事半功倍之效,為了使民進黨當局難以提出任何理由予以阻攔,甚至是實施阻攔就必將會激起政治能量較強的中產及上層社會反彈,就適宜選擇某些“含金量”較高、“臨界效益”較強的議題。比如,關於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其實還應加設“醫療旅遊”單項,這就對那些政治立場偏“綠”的醫生,具有一定的誘惑力及吸引力。倘若他們為了爭取經濟利益而跳出來“造反”,就就將能收到加乘的政治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