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3日電/《星島日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上海深圳股市再創新高,令全國股民瘋了。
社論指出,內地股市升個不停,無論是香港或海外的股評人和分析家,都為中國股市位高勢危而憂心忡忡,偏偏在局中的一億內地股民,對入市仍是如癡如醉。據說有人統計過,現時內地網上用得最多的字眼,不離“炒”、“股票”、“證券”幾個詞彙。
面對升個不停的股市,美資銀行高盛呼籲中國果斷遏制資產膨脹預期,建議盡快調高利率。該行指出,滬深A股指數繼去年上升一點三倍後,今年又已飆升超過五成,同一家公司的A股,比在港掛牌的H股平均貴一半有多,A股交易量,以及個人開戶的數目不斷上升,令人擔心泡沫形成。
社論表示,滬深股市升得過急,而且情況日益令人關注,表示擔心的專家豈止高盛一家,問題是怎樣可以令股市降溫﹖過去一段時間,當局多次調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結果是效果愈來愈弱,最近一次宣布調高準備金率後,股市甚至出現“趁壞消息證實入貨”的“抗藥性”反應。
至於另一劑重藥,則是不少專家建議的加息﹔然而,對於調高利率來為股市降溫,中央暫時對這劑重藥非常小心,一來是怕藥用多了會扼殺經濟活力,同時也怕會出現預期之外的反效果。有分析指出,目前海外熱錢正密切注視人民幣會否加快升值,過去由於利率偏低,熱錢流入炒賣升值,承受的息差支出偏高,若然以加息壓抑股市,幅度太小,一定不會收效﹔幅度太大,可能又會惹來大量游資湧入炒樓炒股,令經濟熱度更高,屆時適得其反。
社論分析,利用宏觀政策調控有掣肘,當局如果決心要打壓股市,當然還可以使用其他行政措施。儘管現時內地經濟明顯市場化,但國家的影響力仍然非常強大,尤其在未開放的金融領域,如果政府要不惜代價硬手打壓,相信會有辦法在短期之內收效。問題是,如果當局不斷出招干預市場,甚至使用行政干預,內地股市就要面對被困政策市的死胡同,屆時政府既要付出承擔股市起落的政治代價,投資者也要交“學費”,才能培養出足夠的風險意識。
過去香港幾乎每十年就爆發一次股災,由七三年、八七年到九七年,每次股民都碰得焦頭爛額,但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慢慢明白到買股要有長铫準備,如果過分短铫炒作,就有可能會全軍盡墨。由於九七年金融風暴帶來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至今港人面對反覆向上、屢創新高的股市,都不敢過分樂觀,更遑論全身投入﹔ 但如果將來股市繼續向好,就算是經驗老到的香港股民,也不敢保證有失去理性的一天。由此可見,在投資市場內,如果政府不想干預,就要讓公眾作好承受風險的準備。
社論稱,政府面對干預與不干預的抉擇,中間是不是沒有其他工作可以做呢﹖答案是有的。以八七年股災為例,觸發了期指市場崩潰,整個系統癱瘓,九七年港元匯價也因為金融風暴承受壓力。從這些經驗顯示,政府在未出手干預前,至少有兩樣工作可以減低“爆煲”的後遺症,一是盡量強化金融體系,避免市場波動危及制度,這樣就算出事,日後復原都會較快﹔二是加強對風險意識的宣傳,有了這些柔性降溫措施,雖然不能確保每個股民的財富無損,但至少可以減少社會整體受到的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