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16日一早,英國外交大臣瑪格麗特.貝克特抵達北京開始訪華。此訪正值中英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35周年。
據新華社報道,裴堅章大使,當年中英建立大使級關係談判的中方談判代表,向記者講述了35年前兩國建交的前後經過。儘管已80歲高齡,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老人清臒的臉上不禁流露出“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的神情。
早在1950年,英國方面就提出想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雙方隨之進行了談判。但是由於英國在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問題上態度不明,雙方一直到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才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係,宦鄉為首任中國駐英國代辦。
“這種代辦級的‘半建交’可以說是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個發明,充分顯示出中國外交的靈活性。這一時期也是中英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裴大使說。
隨後的20世紀60年代,由於英國的對華政策和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中英關係經歷了停滯和動盪的一段時期,直到70年代初期,才迎來了轉機,這其中既有國際背景,也有國內因素。
1970年希思出任英國首相後,在外交政策上有新的動向。中英兩國在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擴張方面存在著共同利益。
中英兩國在維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方面也存在著共同利益。英國意識到,要維持自己在香港的統治利益,就必須盡可能使中英關係保持積極狀態。
此外,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英都調整了對美政策,使兩國關係長期受美國因素制約的局面有所改變,也為雙方相互間發展關係提供了更大的迴旋餘地。
1970年11月底,裴大使來到英國,成為第三任中國駐英臨時代辦。1971年1月15日,他拜會英國外交部政務次官羅伊爾時,對方表示英國希望將兩國關係升格為大使級,建議雙方就此問題進行討論。經請示國內,談判隨後在倫敦進行,由裴大使擔任中方談判代表。
“一開始,我們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要求英國明確支持我們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二是要撤掉他們在台灣淡水的總領館。這是最關鍵的兩個問題。好在談判還比較順利,談了幾個回合,英國方面就同意了。”裴大使說。
但是,英國政府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卻成為接下來談判的一大障礙,英方認為,台灣、澎湖仍是“法律上的主權未定領土”。
“我們要求英方必須在這個問題上明確表態,但他們非常不痛快,關於這個問題雙方一直糾纏了近一年時間。”裴大使說。
據他回憶,中方為促成問題的解決做了很多工作。
周恩來總理在北京約見了英國駐華代辦譚森,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也同英方談了好幾個回合。最後,雙方達成了諒解,用內部換文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1972年3月4日,中英兩國終於就互換大使的聯合公報的內容和措辭達成一致。3月13日,喬冠華和英國新任駐華代辦艾惕思分別代表本國政府簽署聯合公報,決定從即日起將本國派駐對方首都的外交代表升格為大使,英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即日起撤銷其在台官方代表機構。
艾惕思出任英國駐華首任大使,中國首任駐英大使宋之光于同年7月履任。中英關係正常化進程終於完成。
對於今後中英關係的發展前景,尤其是英國政壇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裴大使表示了樂觀的態度。
“中英兩國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也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相信今後仍將順利發展下去。英國政壇的變化相信不會對中英關係造成影響。”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