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百家》一波三折 台大學者慨歎:認命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0 11:53:31  


傅佩榮說,他上《百家》試講時現場反應非常熱烈,兩位導播也說肯定沒問題。大公報圖
  中評社香港5月20日電/台灣國學大師傅佩榮登陸《百家講壇》一波三折:本來要講《易經》,後來改為《論語》,到寫好了三十多集的《論語》論稿,還是因為“一些其他方面的問題”而擱置。他表示,他要學習莊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認命態度”。

  近年來,央視在第十套節目推出《百家講壇》欄目以來,捧紅易中天、于丹等新派學者,一時間聲名鵲起。大陸學者紛紛以登陸《百家講壇》為榮。而傅佩榮的登陸《百家講壇》,可謂一波三折。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來自台灣大學哲學系的傅佩榮日前訪問北京,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和央視接觸,磋商登陸《百家講壇》的事宜。

  “最初是出版界的幾個朋友跟央視導播聯絡的,央視最開始希望我講《易經》。去年9月還邀請我試講,試講的時候找了三、四十位觀眾,現場反應非常熱烈,兩位導播也說肯定沒問題。後來他們讓我寫一份講稿拿給電視台的高層看,高層卻說不行。因為他們覺得《易經》太難了,還有一個原因是怕宣揚封建迷信。確實,講《易經》不講解卦就少了很多樂趣。這時候于丹已經在講《論語》了,而且反響很好。他們就說,你也出了許多解讀《論語》的書,要不就講《論語》吧。於是我就準備了30幾集的《論語》講稿,他們看了覺得非常好,我還特地跑去錄影。但後來還是出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問題。”

  傅佩榮教授說。後來,坊間有傳言稱,因為傅氏是台灣學者,登陸央視這個國家級的電視平台,有關方面比較慎重,包括國台辦等部門可能還需要協調。但在傅佩榮離京之際,告知登陸央視的事情基本確定,只是具體講什麼還有待進一步協商。

  “國學熱”好過“歌星熱”

  談到大陸近年的“國學熱”,傅佩榮滔滔不絕:“這是一件好事情,讓大家願意去學國學不去看卡通、看電視、看小說,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國學熱’總比‘歌星熱’要好吧。”而“國學熱”究竟還能熱多久?傅佩榮也表示了一定的擔憂。他說,就怕它只有五分鐘熱度。以前大家學這個是因為覺得稀奇,後來就見怪不怪了。所以,我一直希望趁大家還沒有停止學國學之前教他們正確地詮釋國學。他坦言,國學能熱多久的變數太大,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面還會請什麼人來講。比如中央電視台曾請了一個叫姚淦銘的教授講《老子》,就顯然不太生動了。那麼多專家,其實紅的就那麼幾個。而且,國學雖能夠引起大眾的興趣,但到最後的發展一定是小眾的。傅佩榮強調,中國傳統的國學,一定要有一個老師帶進門。你沒有一個好的老師帶進門的話,自己瞎摸索是浪費時間。他在訪談中,也多次提到自己師從的大師方東美等人的影響。

  為兩岸交流默默地耕耘

  對於兩岸的學術交流,傅佩榮也頗為關注。他稱,一般的學術論文什麼的我都會看看,也都知道。也和前來大陸講學的不少台灣學者都有交流。談到對大陸學術界的評價、感觀以及兩岸交流的現狀和需要致力的關鍵之處,傅佩榮語帶謙虛:“大陸確實是地方大、人才多,各有各的專長。而談到一個特定的學問下,如儒家道家,要看你的角度。比如有人將道家講成政治哲學,因老子後面傳出來個韓非,就是法家,就有人把它講成政治哲學,這其實是不對。中間還有個莊子。比如你看老、莊對‘道’的解釋,是一貫的。但韓非就不願意談道,韓非一談道就偏入法家的範疇。”不過他也坦率認為,現在兩岸的交流基本上還多在一個學術的層面上,不碰政治。因為大家都很體諒對方,明白政治上的一些問題,不好拿出來討論。雖然好多時候學術和政治似乎不能太割裂開來,但這個時候你如果衝撞太厲害的話,個人必定會倒霉。長期的經驗看起來,學者也是很平凡的人,也有很多的弱點。他稱自己在台灣,也是默默地在耕耘。

  從人性本善到人性向善

  傅佩榮近年行走兩岸,宣講傳統文化,他的學術見解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提出了“人性向善論”。從“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老命題到“人性向善論”,傅佩榮自謂:40歲是個分水嶺。在此之前,我專攻儒家,知道儒家為何把個人的自我實現與社會的良性發展聯繫在一起。簡單說來,關鍵在於“人性向善論”。與此同時,我並未忽視道家,只是沒有認真思索它的根本義理。然後,或許是年齡與經驗到了因緣成熟的階段,道家對我展現日益強烈的吸引力。人到中年,除了“知其不可而為之”,還須想一想莊子所說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孔子的勇武精神固然讓人佩服,但是莊子的認命態度也未必沒有道理。傅佩榮認為,閱讀《莊子》,改變了他的觀點,充實了他的生命。所改變的是,學會了“不得已”一詞的意義。所謂“不得已”,並不是無奈或認命,更不是委屈或苦惱,而是在覺察做某件事的條件成熟時,就順其自然。他慨歎:“人到中年而學習莊子,確實是一件愉快的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