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這一連串事件的發生,有著相當複雜的原因,比如華商生意日益興隆,佔據了部分原由當地意商掌握的經濟資源,致使部分意商對華人產生不滿與怨恨;個別華商經營目光短淺、守法意識不強,損害了華人整體形象,導致部分本土居民對華人的偏見與歧視;米蘭市政府在市政規劃的調整上缺乏與華人的協商,而華人也同樣缺乏對政府舉措的關心,雙方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溝通管道。
善用公權力獲肯定
在經歷一系列的風波之後,“米蘭事件”卻在近日得到較好的解決。
4月17日,中國駐米蘭總領館總領事張利民與米蘭市市長毛納蒂就衝突事件舉行了會談,部分華商代表和當地僑領在瞭解了對話情況後,認為政府表現出了寬容的姿態,當即決定取消遊行示威活動,轉而尋求對話的機會。這一決定得到了米蘭市政府的歡迎,就這樣,雙方開始由對抗變為對話,事件出現了轉機。
經過協商,4月27日,推選出的華商代表與米蘭政府官員進行了第一次對話,就唐人街道路交通、環境治理、商戶管理和裝卸貨物等問題交換了意見。政府希望華商將批發與零售業務分開經營,裝卸貨物不要為他人帶來不便,華商代表則表示尊重政府的意見,將儘快和商家協商解決相關問題。
5月11日,雙方舉行了第二次會談,政府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雙方達成了新的共識。在兩次對話後,米蘭政府推出了徹底解決這一事件的方案,有步驟地、科學地實施有關市政規劃建設,保障華商利益。
事件得到平息,關鍵就在於華人拋棄了衝動與魯莽,保持了耐心與清醒,理智地行使自身的公權力,以友好、坦誠而務實的態度與政府進行了對話。當地華商善用公權力維護自身權益的做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許多媒體也紛紛發表評論,對華商的理性姿態表示讚賞,甚至認為這是海外華人利用公權力維權的一次勝利。
積極融入是要務
米蘭華人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國家的華人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經濟上穩步發展的同時卻沒有爭取到相應的社會地位,面對偶爾的歧視和偏見卻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因此,要想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廣大華人必須開放心態、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地去尋求融入主流社會的途徑。
想要融入,首先必須轉變自身觀念。有不少華人抱有一種“他人之事與己無關”、“凡事不出頭就不出錯”的狹隘心理;有的是法律觀念淡薄,因而在無意中觸及“地雷”,惹上麻煩;更有甚者是不瞭解如何訴諸法律進行維權。米蘭事件中的華商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沒有一味抗議,而是更加主動地選出代表與政府談判,最終促成了事件的解決。
其次,華人群體應當加強內部的交流、整合,團結一致,面對不公事件應形成統一的態度,發出強有力的聲音。只有這樣,才能給當地主流社會一個健康良好的整體形象。
此外,華人應積極尋求與當地社會融合的管道,而不是被動地等待主流社會的“召喚”。雖然不少華人存在語言和文化障礙,但實際上第二代、第三代華人出生、成長在當地,與本土居民無異,他們語言流利、與當地的文化認同也比較強,完全可以在融入過程中發揮排頭兵的作用。另外,增強參政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