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馬英九出任國民黨主席後曾出訪四次,分別是歐洲、美國、澳星與日本,每次都有戰略意義。目前朝野因轉型議題對立緊繃,黨內則有王馬合作停滯不前,馬選擇這個時機遠離政治漩渦,頗有拉高國際視野、重新畫定藍綠戰場的味道。
聯合報今天指出,去年二月上旬馬英九訪問義大利、瑞士、英國、愛爾蘭與比利時,他在倫敦政經學院發表演說,主張台灣要發揮“以小事大”的智慧,當時他提出的架構,為兩岸關係擘畫新典範,豐富了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內涵。
三月下旬馬訪問美國,在哈佛大學提出更進一步的“五要”,做為美、中、台三方互動的基本準則;包括依九二共識基礎儘速恢復平等協商、正式終結兩岸對峙狀態、建立密切的經貿合作關係、發展“活路模式”以確保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等。
馬英九也與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副國家安全顧問柯羅契等資深官員,在大都會俱樂部密會三小時,美方還刻意排除台灣官方參與,讓民進黨政府灰頭土臉。馬與美方高層互動良好,建立正式溝通管道,為他個人聲望帶來另一個高峰,媒體戲稱,“馬已通過美國面試”。
七月上旬,馬英九訪問日本,與目前首相、當時的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前官房長官福田康夫、當時外相麻生太郎,都進行有效溝通。日本高層盼望中日台關係為「正三角形」,確保區域穩定,馬英九則回應,國民黨主張維持現狀、與中國穩定交流,要日本放心。
幾次出訪,國際對馬英九評價不惡,連帶也證明他的國際事務能力。然而物換星移,倒扁運動消磨他的人氣,特別費也讓他陷入另一個低潮,辭去黨主席的馬英九,重回基層,再加上民進黨“總統”初選氣勢如虹,藍軍新聞完全被邊緣化,馬英九的聲望再向下探底。
這次馬英九改弦更張,要到“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取經,著眼也在經濟發展。脫離政治泥淖,一方面形塑臺灣領導人高度,一方面也把大選主軸拉回政策辯論,他從經濟議題另闢蹊徑,希望走出不同的“總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