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中美關係應以對等為基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5 10:36:47  


  中評社香港5月25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中美次輪戰略經濟對話結束,雙方在會後均表示達到一些共識和取得了成果。兩國間達成的一些具體協議,包括航權談判、能源環保、社會保障和海關等多方面的合作或交流,對促進及深化兩國間了解和經貿交往自有好處;對維護世界經濟秩序,解決貿易糾紛,亦大有借鑒意義。然而亦受注目的是,中美雙方如何解決一系列有爭議的問題。

  中方為表誠意以利友好協商,在對話前已煞費苦心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組織龐大的採購團赴美,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在對話的幾天間對美元迭創新高,又不怕刺激股市泡沫宣布擴大匯率波幅,還推出強力措施壓制鋼鐵出口,和宣布以三十億美元外匯儲備投入美國公司百仕通等。但好心無好報,不少美國評論對中國的善意行動冷嘲熱諷,說採購團只是作政治秀,國有機構投資美國公司意向不明,而升值步伐又不夠快等等。

  社論指出,在對話時中方更就開放金融業務作出了重大讓步,包括擴寬外資在證券、保險及銀行等廣泛領域的業務範圍,其中現行的QFII額度可能由目前百億美元擴大三倍。當然,從長遠看中國也會逐步開放上述領域,但問題是這應按自身條件及國際環境而定下路線圖及時間表,尤要注意如簽城下之盟會否失卻主動。對此亦有評論指出:在對話之前及其中,只見中方讓步,卻不見美國有多少對等行動,更莫說讓步了。國際貿易應該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上。

  其實美國欠中國不少。美國乃雙重標準專家,一方面宣揚自由貿易,另方面卻巧立名目限制對華經貿交往:限制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對自華入口則壁壘高築,又是反傾銷又是反補貼。對中國則要求開放市場,但到中國赴美投資時卻處處設限,年前的國會阻撓中海油收購事件更震驚世界。所以,中國若提出反要求十分合理:如美國不對一些不合理措施作出調整,則無理由要求中國作出進一步的開放市場。在開幕詞中,美國財長保爾森語帶威脅地說:對話必須有實質進展(即中國作出讓步),美國人已失去耐性。我們也可以告訴保爾森:不對等交易是不會持久的,不論誰,如實行霸權主義行為也會使中國人民失去耐性!

  社論說,中美經濟對話,美國從國際地緣政治鬥爭戰略高度來考慮問題,常常過份政治化。這就使經貿具體問題的解決增加難度。這也提醒人們注意,打開中國金融市場大門之成為美國的重要目標,除了商業考慮外是否還有戰略意圖?當年在亞洲金融風暴下中國不倒,關鍵之一在於金融未多開放,故美國必須破此“金鐘罩”。為保國家經濟安全,中國對此似亦不應糊塗,任何金融開放措施必須待條件成熟,經社會上下充分討論後,才可付諸實行。

  其實,中美經濟貿易在對等的基礎上發展,有益於兩國人民,也是對世界經貿發展的貢獻。中美雙方均應放長眼光,著眼未來,穩定互惠,求同存異,為世界經濟貿易秩序的建立和健康作出新的努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