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3日電/聯合報觀察站文章說,朝野政黨都想找尋本土意識與兩岸關係平衡的支點,以獲取最大多數的民意支持。過去國民黨始終小心拿捏分際,既擔心得罪本土,又害怕激怒大陸,謹小慎微卻缺乏開創性,遭到綠營一路追打,國民黨比民進黨更像“執政黨”。
民進黨執政後不斷強化本土論述,並轉化成為動員能量,台灣人的本土口味越來越重。凡事都被粗暴二分為“中國/台灣”的對立邏輯,理念相左者全被打為寇讎,民主包容的精神蕩然無存。
民進黨的策略,只以選票為考量,透過“轉型正義”包裝的“去蔣化”、“去中國化”等主張,其實是選擇性的正義,撕裂原本和諧的社會。所謂本土論述在台灣,不僅有空洞化的趨勢,更面臨走火入魔的危機,這中間並不是沒有切入點,但國民黨擺盪在過去大中國的法統包袱,及“中華民國”趨於獨台的政治現實之間,只能坐視“台灣主體意識”與“去中去蔣化”畫上等號,逐漸失去作為台灣最大在野黨的能量。
即便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陣營,也可嗅出這種矛盾性。去年馬人還在歐洲談“和平”與“繁榮”,台灣已有人放話“台獨也是選項”;這次馬正要拋出“活路模式”,又有人放話“黨章去統”,這些新聞操作,不但沒有塑造馬中道理性的形象,反而讓人感覺進退失據,凸顯了國民黨對本土與兩岸論述的矛盾與混亂。
本土論述的建構並不容易,尤其放在兩岸互動與國際關係的脈絡中,想拿捏其間的微妙平衡,更是難上加難。馬英九這次要端出的本土論述,目標當然是要鏟除二○○八年的戰場障礙,但論述如果不能搔到癢處,處理不慎,搞不好反而會成為他“總統”路上的危險地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