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美軍是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整合軍事資源的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0 19:13:38  


  美軍信息化建設起步階段,沒有統一的領導機制、技術規範和資料介面標準,加之諸軍兵種之間各自為戰,致使各武器裝備系統之間、保障裝備系統之間相容性較差,相互間的協調難度很大,造成了巨大浪費。

  例如,海灣戰爭開戰前,美軍不僅動用了運輸司令部所轄的全部1400多架運輸機和2000多艘各型運輸艦船,還租用了多個國家的各型飛機和商船投入運輸,其強度之大,正如同美軍前線最高後勤指揮官尼斯將軍所形容的:“一聲令下,馬上把阿拉斯加州的全體居民及其個人家當,全部運到大西洋彼岸”,“集裝箱就達3.31萬個,如果一個接一個地排起長隊,約長302公里;而在戰區的地面運輸,則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往返100次,環地球行駛2000次”。美軍成千上萬集裝箱擺在海灣地區周邊國家,在作戰實施階段,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派上了用場,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 

  海灣戰爭之後,美軍果斷淘汰了一批各軍兵種過時的分支系統,通過新一輪的軟硬體應用系統開發,最終形成了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三軍聯合戰術通信系統,有效地加強了三軍指揮控制系統間的互聯、互通、互操作能力。在各類保障物資中,又廣泛運用了條碼技術、超強資料庫技術和物資在儲在運可視技術,使各類軍事物資普遍實現了遠程化和視覺化。

  概括起來,美軍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的大規模信息系統綜合集成的研究與實踐,最具代表意義的工作主要是包括公共操作環境(COE)、高層體系結構(HLA)和全球信息柵格(GIG)。這三項被視作美軍信息技術整合軍事資源的核心工作,為實施“網路中心戰”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在伊拉克戰爭中,作戰裝備效能和保障物資效能得到了極大提高,兵力、作戰裝備和各類保障物資,較之海灣戰爭要少了近一半以上,基本實現了作戰保障的“精確化”。 

  軍隊後勤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科技密集,專業種類繁多。就某一專業勤務來說,信息化發展較快,甚至有些專業已經初步實現了由戰略層到戰術層面縱向間的互聯互通互操作,但與橫向諸多專業勤務以及與作戰保障物件之間,信息通道不夠順暢。經常出現“信息失真”、“信息迷茫”。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出,運用信息技術對現有軍事資源進行“整合”,通過系統集成、綜合集成方法,解決結構複雜、因素眾多、目標多樣的大系統,明確提出了綜合集成思想。就是說,綜合運用信息技術,通過綜合集成方法,拆除“籬笆”、整合“煙囪”,對結構複雜、要素眾多的大系統,實施有效“功能提升”,並通過運用內部滲透、外部融合,加速對現有裝備的改造式集成,最終達成整個龐大系統作戰效能的整體躍升。

  實踐表明,運用信息技術對現有軍事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顯得越來越重要。如通過條碼技術、可視技術、資料庫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對各類物資進行技術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物資保障的“精確化”;運用橫向一體化技術,可以使武器平臺之間實現橫向組網,並融入到信息網路系統,做到諸軍兵種作戰信息資源分享,從而有效提高武器平臺的作戰效能。

  因此,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對軍事資源進行整合,是加速推進我軍信息化建設進程的科學選擇。(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