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7日電/講都懶得講了。一如過往,“立法院”會期結束,總是在最後四十八小時搞法案大清倉的把戲;稀里呼嚕,讓議事人員一路念到底。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登小社論說,到底通過了什麼法案?法案對國計民生有什麼影響?在清倉趕業績的倉卒中,根本沒人在意。
照正常,“立法院”每會期至少五個月,換算工時好了,至少八百個小時,“立法院”卻習慣性的只取最後廿四、或四十八小時趕進度。以這個會期為例,號稱成績不錯,通過一百廿一案,其中過半數案子是最後兩天才通關,其他時間的“立法院”,多數民眾毫無印象,只記得從官員到委員在“立法院”口舌爭鋒。
小社論指出,朝野“立委”的正職已經從法定的審查重大政策、法案、預算,一變而為召開公聽會、舉行記者會。爭議法案、預算的處理模式,不再是“國會辯論”,而是密室協商,關起門講通了就通;關起門講不通的,開門就打。結果,社會監督益難,遊說團體幕後角力操作益強。隨便舉例,最近爆發的口腔健康保健法,被視為毫無油水,都能搞到傳聞滿天飛;更甭提菸害防制法二年半的攻防,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內幕。
“立法院”以為端出上百件法案,業績就夠了;很抱歉,全然不是這麼回事。上個會期延誤的是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這次總預算案終於通過,可是中選會組織法卻又卡住了;“立法院”會期結束同時,中選會委員任期終了;這麼重要的選務機關,立刻面臨空窗期,結果,還是得加開臨時會。這,就是我們的“立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