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馬英九在新書《原鄉精神》裡,質疑民進黨所喊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本土意識”和“台灣主體性”?他以噍吧哖事件(余清芳事件)為例,此事件是日據時代最大規模的抗暴事件,日本司法一次判決800多個死刑,是台南縣貧農階級反抗殖民剝削的壯烈事蹟,但民進黨看待此一事件,卻近乎冷酷的沉默。
這是馬英九首次將他過去投書於媒體的文章,集結成書,第一次對本土論述、台灣這塊土地,提出他的看法。其中他在2005年10月25日所發表“紀念台灣光復一甲子、再造台灣精神”的文章裡,談到他對民進黨高喊“本土意識”和“台灣主體性”的質疑。
東森新聞報道,馬英九提到,有人要以“台灣正名”來推動“去中國化”,但1684年清政府改“東寧”為“台灣”,設台灣府,大量引入閩粵移民,這是“台灣”做為島嶼名稱的來源,也才有“台灣人”的稱謂;換言之,無論歷史根源和文化意涵,台灣都是十足中國化的名稱,如何以“台灣正名”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
他舉“噍吧哖事件”(余清芳事件)作為例子。他指出,此事件是日據時代最大規模的抗暴事件,也是日本司法史上最大的醜聞,一次判決800多個死刑,這是台南縣貧農階級反抗殖民剝削的壯烈事蹟,然而今天玉井的噍吧哖紀念公園卻殘破不堪,沒於荒煙蔓草之中,民進黨對此表現近乎冷酷的沉默。
他也感慨的質疑民進黨,對過去的台灣先人拋頭顱、灑熱血、爭取自由的台灣先人,卻沒有隻字片語的感謝,這是什麼樣的“本土意識”和“台灣主體性”?
馬英九認為,民主政治權力相互制衡的設計,其哲學上的認識與實踐,即權力是無法自我約束的,因為權力的自我約束,往往需要更大的權力,結果必然造成更嚴重的腐化。馬英九認為,權力的自省與自新,只能在另一權力的制衡和替代之下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