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九江斷橋:吃一塹,該長什麼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22 12:17:19  


  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新華社昨天有一條和“九江斷橋”相關的消息:九江大橋發生船撞橋事故後,廣州市決定投入約400萬元,啟動珠江大橋防撞工程,給珠江大橋加穿一個“防撞衣”。
  
  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珠江大橋怕撞,急中生“智”,但已經出事的九江大橋在“吃一塹”後,似乎還沒有長這樣的“智”。
  
  前天,專家組評估認為,九江大橋坍塌事故“與大橋本身的設計和品質無關”。儘管專家組中外省專家超過半數,但他們的結論還是受到了公眾質疑。
  
  社論說,面對這起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船撞橋”事件,按常理,當務之急不僅要查清公眾對於“豆腐渣”工程的質疑,更要重點調查和分析,是否還有安全漏洞沒有提出來?如何防範悲劇再度發生?因為,只有本著這樣的精神,悲劇才不致重演。
  
  比如,九江大橋所橫跨的西江,航運非常繁忙,而九江大橋當時決定採取的設計方案是“多橋墩式”的,顯然,這麼多橋墩佇立在繁忙的水道上,不僅有礙通航,而且很容易引發事故。但遺憾的是,1984年設計九江大橋時,專家提出了減少橋墩的方案,但是由於該方案造價貴了1000多萬元,所以未被採用。而多橋墩設計還會造成阻水、沖刷嚴重,使位於水下的橋墩暴露出來,影響橋樑的穩定性。
  
  可見,“九江大橋”設計也許對於大橋本身品質並沒有影響,卻增加了額外的安全風險,說當初的設計沒有缺陷,多少有些武斷。
  
  專家組卻稱:“通航孔和非通航孔的承受力在全世界都是難點問題。……肯定會撞,但是從橋樑上找問題來解決撞擊問題是不可能的。解決事件發生的概率,才是用來防止事故的最佳方法。”這樣的解釋也難以服眾。既然是“肯定會撞”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問題,這個“萬一”總是很難防範。以不變應萬變的惟一辦法就是提高橋樑自身的抗撞擊能力。
  
  社論指出,近20年來,中國的河道、航運、汛情均發生了較大變化,一些早期建設的橋樑已不能適應當前通航條件的改變,應在安全方面進行補充或附加設計,比如在橋墩的上游或下游加上鋼筋混凝土的防撞柱,成本不高,卻能將船的撞擊力減到最小。
  
  九江大橋通航孔橋墩的防撞擊力為1200噸,可受撞擊的橋墩的防撞能力僅為40噸,如果九江大橋當初也有像珠江大橋現在啟動的“防撞工程”,也應該是規避安全風險的良策。
  
  社論認為,專家組的結論引發爭議,顯然意味著,對於九江大橋事故的鑒定不宜就這樣結束。爭議的啟示更在於:對於重大事故,能否設立一套獨立的調查機制,以確保調查的公正、客觀。
  
  以九江大橋事故調查為例,發生在廣東的重大事故,卻由廣東有關方面邀請專家來做專業的調查,這必然會造成公信力的尷尬,這種尷尬同樣出現於發生在2005年的廣東大興煤礦透水事故。其實不僅是廣東,很多地方一旦發生重大事故,都是由當地邀請專家來調查,可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往往是事故的利益相關者,因此這樣的模式顯然是有缺陷的。所以對於處理地方重大事故,國家是否可以考慮建立一個獨立的調查機構,建立專家庫,隨機抽取專家。
  
  建立更好的調查機制,查找事故原因,最終並不為了追究誰的責任,而是真正找到疏漏之處,避免悲劇重演。否則吃了一塹,沒有長應有之“智”,將令人遺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