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自江蘇太湖污染事件在中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之後,雲南滇池和安徽巢湖的污染情況也相繼見諸報端。近日,江蘇沭陽縣也發生自來水污染事件,導致20萬人斷水40個小時。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在中國教科書上,太湖、滇池和巢湖都是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觀,更是千百年來滋養著周邊地區人民的生命之泉。但是,由於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長期忽視、乃至無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致使這些淡水湖的水質和面貌都遭到破壞。
上述污染事件只是幾個典型的事例,其他無數不知名的河流和湖泊被摧殘的情形,當屬過之而無不及。毛澤東曾經抒發“江山如此多嬌”的感慨,但現在若深入到某些城鎮與村莊,原本的青山和綠水已不復存在,人們只能在黯然神傷中感慨系之。
社論說,眾所周知,自然生態的破壞,已經給中國造成了各種各樣的不良後果。自90年代以來,過於頻繁的洪災、旱災和風沙天氣,還有水資源和農作物被污染等等,一直沒有間斷過。對此,中國環保當局雖早有察覺和警惕,並且試圖通過各種法律和行政手段予以遏止和改善,但無奈各地政商利益集團消極對待,使得環保工作幾乎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除了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之外,中國多數大中城市的空氣素質都差強人意,甚至很差,這與驕人的經濟統計資料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報告,在中國城市,每年有75萬人因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這是中國各級政府應該正視的嚴重問題。假若經濟增長以犧牲國民的健康和生存環境為代價,那就意味著這樣的增長模式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
社論指出,中國環境的大面積破壞並非始自今日,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失誤,而且未能及時調整。毛澤東時代的“大躍進”和“農業學大寨”運動,曾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此後,那種違反自然規律的“改天換地”運動,不講科學發展的盲目冒進,獨斷專行的長官意志,好大喜功的思維模式,都留下了不少後遺症。看一下當今的現實,某些地方官員的決策和行為模式,依然受到這種流毒的影響。
與過去相比,中國民眾越來越重視自己的生存環境,對政府的有關決策和行為越來越有監督意識,例如廈門市民不久前反對興建高污染化工廠的行動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某些地方當局的施政思維,與人民的需要和新時代的要求有很大的距離和隔膜。例如,無錫市主要官員對太湖的污染不僅沒有反思之意,反而稱這是工業化階段難以避免的現象。這種言論就是錯誤施政思維和觀念的反映。
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程,已經到了必須適時調整的關口。實現經濟效應與生存環境的和諧,著眼于長遠的持續發展,必須成為各級主政者的新任務和新目標。胡溫體制之所以提出“科學發展觀”,提倡以人為本,原因就是看到了中國發展現狀所存在的類似重大問題。只有在這方面邁出嶄新的一步,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才能出現歷史性的積極轉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