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吳東野:台灣“外交”被邊緣化的若干思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8 11:47:56  



外交戰略的新思維 

  陳水扁近日投書華盛頓郵報輿論版所提到的“接受‘九二共識’等於投降”,呈現出兩岸的外交休兵僅屬空談。事實上,外交政策思維的改變,與決策者是否具有國際觀,息息相關。具有國際觀的外交決策者,在推動外交作為之前必經深思熟慮,外交手腕自然講求細膩而非粗糙、成熟而不輕浮、有效率而不求近利。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運作,一方面主張自由辯論和容忍妥協,另一方面也強調實際主義,因此政治決策階層習慣於辯論與溝通,他們認為政治是受法律與規則約束的競賽,任何參與者皆須遵守規範,為了爭取政權又不得不妥協,這種心態表現於外交事務時就會注重實際主義。換句話說,西方國家領導階層慣於用企業管理的方式去處理外交議題,因此而把談判視為打破僵局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斡旋與妥協很難避免。 

  文章認為,臺灣如何打破邊陲“外交”措施設計,需要扁政府建立新的“外交”戰略思維,進而帶動非政府部門及企業界的積極作為。針對大陸的“外交”打壓,政府如果持續用“烽火外交”、“正名制憲”或“渡假外交”、“過境外交”、“典禮外交”的思維進行反制,即等同於採取與北京正面交鋒的戰術,自然也易於陷入“零和”的結果。 

  文章指出,最近台灣申請加入WHO所遭逢的挫敗,正說明了我們需要採取迂迴而曲折的策略,先尋求點的突破,目的則為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台灣此時積極推動加入相關國際組織,戰略上更應優先考量如何在國際社會發聲及廣結善緣,試圖在能夠容忍的範疇內,獲取實質利益而無須過度計較涉及身份定位的所謂“國家”尊嚴問題。李登輝任內推動的務實“外交”,較強調“重利而輕名”及“捨名而求實”,1990年元月,台灣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之名義申請加入GATT,次年再以“中華台北”之名與中國大陸、香港同時加入APEC。前述作法並未損及臺灣尊嚴,卻獲得實質的“國家”利益,值得民進黨政府思考。 

  馬英九主張台灣應該發展出一套“活路外交”的模式,說穿了就是認為兩岸應試著進行政治談判。其實,兩岸這些年來的外交競賽,誰贏誰輸已有定論,台灣朝野除非完全不計較“邦交國”的數字,否則兩岸達成外交休兵,除了經由談判化解歧見,似別無更佳辦法。終究談判不表示投降,也不意味它一定有結果,民進黨何懼有之? 
  
  坦白說,“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為號召的政治運動,並無助於台灣開拓“外交”活動空間,但政府若是強調“求生存、圖發展、要尊嚴”,那麼就應該對全民交待,為何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會抨擊“台灣不享有國家主權”,它難道提升了台灣人的尊嚴嗎?哥斯達黎加與臺灣“斷交”,表面上是基於經濟面的考量,實際上幕後是否存有美國的因素,值得我們推敲;換言之,台灣得罪北京頂多失去若干“邦交國”,但得罪美國的損失會是什麼,政府是否應明白告訴民眾?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