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0日電/馬來西亞《星洲日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喚醒世人重視地球暖化現象的巨星接力演唱會在7月7日於全球展開,這項藉音樂傳達環保意識的盛會,馬來西亞的電視台也積極響應直播,大家都在為挽救我們居住的地球盡一份力量。
社論表示,大馬首相阿都拉於隔天在檳城為2007年環境醒覺運動主持推展,並指出馬來西亞80%的河流已成了死河,嚴重破壞和污染的程度已讓美麗的河流成了“垃圾溝渠”。
環保運動在大馬似乎從不間斷的進行,雖然多數民眾都具備一定的環保意識,可是就缺乏身體力行,從垃圾堆積如山、河流污染、非法砍伐、到沒有規劃和節制的發展,卻讓我們環境素質越來越糟,並引發了衛生和疾病問題。
社論指出,環境被破壞而導致全球暖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在常年皆夏,一雨成秋的馬來西亞,過去25年來的氣溫已逐漸變高;大馬氣象局從1984至今的數據顯示,多個高原避暑勝地的氣溫攀升了二三度,其中主要原因是過度開放和濫伐樹木所致。
在北極冰山加速融化之際,馬來西亞的氣候和週遭環境也明顯的起變化,百年罕見水災襲擊南馬,大城小鎮動輒閃電水災,城市地區更出現夜晚氣溫高升的“城市熱島”現象,如果我們還不及時的自動自發投入拯救地球行動,恐怕最後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
根據去年10月對46個國家人民進行的網上調查顯示,大馬在全球暖化醒覺國家中竟然排名倒數第3,受訪的500名大馬人,有11%不知何謂全球暖化,這對我們落力提倡和推行環保是一大打擊。天然資源及環境部長阿茲米指根據衛星測量顯示,布城是全國氣溫最高的這一事實反映,就不讓人感到意外,即使是全新規劃的城市都缺乏綠地,其他地區的情況肯定更不理想,國人對暖化的缺乏認知自是可理解的。
社論稱,甚至是困擾中大馬十多年的煙霾問題,我們不能因為年復一年雨季到來就雲消霧散,習以為常的認為沒什麼大不了,因為它引發的後遺症是無法估計,農作物因為陽光被遮掩而歉收,煙霾引發的種種疾病,這已增加了社會成本,更不用說引起氣候乾燥而加劇了暖化。
全球暖化和環境破壞將是人類未來的災難,河流污染將改變週遭生態的改變,根據報告指出,全球有三份之一的人口是生活在水源短缺和不安全的情況,並預測到了2025年受影響的人數將增至三份之二。
在全球能源需求激增的當兒,水源更可能引發國與國之間的爭奪糾紛,大馬目前雖還不至於惡劣於欠缺安全食水的狀況,然而1998年全國多個地區發生的水荒教訓卻不容忘記。如果河流變成堆滿垃圾的死河,為商業利益而斷送積水區,為發展二字而開山填海,我們其實已成了破壞環境的劊子手,可是另一方面卻又強調環保及再循環, 那豈非諷刺之極?
社論最後指出,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地球只有一個,如果我們肆無忌憚破壞環境,在污染和惡劣素質的環境生活,再文明的建設也無法修補被破壞的環境,最終人類唯有自食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