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個國家的經濟越發達,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會越高。OECD國家的服務業2000年時占GDP的比重為70%,2003年達到73%,還有繼續增長的趨勢。而相關的統計也表明:目前全球經濟總量中,服務業占整個經濟的比重已經是60%。
有不少的學者預測:到2010年,服務業將代替製造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這個時間雖然未必準確,卻反映出世界範圍內產業升級的趨向。
與這個世界潮流相適應的,中國經濟也在加大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雖然起步晚,但是增速快。目前中國服務業的增長速度快於全球的速度,而且在全球服務業中所占比重也不斷上升,1982年只占0.7%,現在已經達到3.5%。
在6月底的“中國經濟論壇”上,中國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司長胡景岩表示,在服務業領域內,“我們跟國外差距大,但是差距大正意味著潛力大”。
最近幾年,外商進入到服務貿易領域的投資不斷增加,但其佔有的國內市場份額還是有限的。而在服務貿易出口方面,中國則有更大的增長空間。胡景岩說,“中國的服務業企業現在到海外真正設立企業的很少,就是中國最拿手的餐飲業,在海外基本上也沒有發展出有規模的連鎖。你看麥當勞、星巴克,它們可以做到全球喝咖啡。再比較一下電影業,中國電影收入在海外是2億美元,而美國電影是258億美元。所以我說還有空間。中國的服務要進入國際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
正是在這個全球經濟產業調整升級的歷史關口,華人經濟也到達自己的歷史轉折處。
1999年,美國的1000多家華人制衣業倒閉,這一傳統行業突然萎縮的結果卻是:美國華人經濟結構調整迅速展開,資金、人員轉向了更具生命力的高新科技領域。目前,電子高科技產業領域內,華人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新移民國家均保有可觀的份額。這一被“逼出來”的轉型,正像張甲林所說,“在傳統產業被擠壓之時,正是華人經濟轉型之日”。
雖然可能對傳統的華人經濟形態帶有某種懷舊,但更多的人越來越意識到,“行業過於集中,資金過於分散”的傳統華人經濟業已到了非轉型不可的時候。隨著海外華人人數劇增,其資本和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文化教育水準不斷提高,經濟管理和科技人才以及經濟、科技社團不斷出現,華僑華人的傳統產業已經出現危機,這些傳統產業裏的特徵也已經成為今天華人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
福建省社會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李鴻階說,當前華人經濟中表現出來的“發展粗放化、經營家族化、利益短期化、創新化”四大特點,已經嚴重制約了華人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新一輪的經濟轉型中,海外華人企業必須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中國經濟論壇”最後形成的共識性檔《構建和諧世界華人經濟新秩序》承認:當前,“同行業的惡性競爭及粗放的經濟模式,迫使商家向不規範化經營及違法經營獲取灰色利潤。不僅破壞了海外華人之間的和諧共融,也破壞了與當地政府和人民的和諧共處。近些日子,歐洲許多國家針對華人經濟的檢查風暴越刮越烈,使華人經濟面臨生死關頭的考驗。”因此,“如何改造海外華人經濟、推動華人經濟轉型、促進華人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和諧發展,則是當務之急。”
我們能創造全球“華人品牌”嗎?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通道,也是華人企業的表演舞臺。如何實現中國經濟與華人經濟的共同發展,正是華人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性契機。
雖然存在種種疑慮、困惑和爭論,但是,一切都在表明,海外華人經濟已經成長為一支強有力的經濟力量。它不僅僅是其所在國家經濟的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經濟在海外的重要延伸,是中國商品對外輸出的重要管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而且特殊的組成部分。
如今,國內資源的短缺,已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制約。因此,國內企業如何走出國門,從商品輸出走向資本輸出,從內向型經濟走向外向型經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而在這個當口,海外華人企業,恰恰處在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戰略通道之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華商研究中心主任康榮平認為:“這給海外華人經濟帶來了轉型的契機。”無疑,把握這一契機,在與中國經濟的共同發展中,實現自我的發展和升級,將會是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海外華人經濟所要全力以赴的關鍵之所在。
不過,如何把握歷史契機,實現轉型升級?答案並非不言自明。升級自然是大勢所趨,轉型卻依然需要“尋路”。
創造出永久性的“華人品牌”,的確具有難度,但是並非“不可完成的任務”。
如果說,“唐人街”曾經代表了一代華人在世界各國生存、打拼與發展的形象。那麼,新一代的華人則表現出更多元和更開放的姿態。今天的華人經濟已經逐步擺脫“主要在唐人街”的狀態,日漸融入到了居住國主流社會經濟當中。如王輝耀所說:“在矽穀、在華爾街,在主流社會和跨國公司,可以說世界經濟的中心地區,處處都有華人的身影。”然而問題是:走出“唐人街”之後,華人經濟又將在全球舞臺中,演繹出何種動人心弦的形象呢?
對此,一種簡明扼要的回答是:立足現有的資金、經驗、人才、市場,整合力量,把零售的“連鎖”起來,把零散的“規模”起來,把零亂的“標準”起來,最後形成永久性的“華人品牌”——不妨用“品牌戰略”來概括這一回答所包含的全部訴求。
為了達致這樣的目標,有許多工作就應該擺上案頭了。
從整個的產業佈局來看,應該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服務業本來就是海外華人經濟的優勢產業。現在更應以華人經濟的轉型作為契機,繼續強化這一優勢地位,做大做強現有企業,以取得未來競爭中的先手。
從內部的管理來看,當務之急是改善家族經營模式,注入先進管理方法,使企業向國際化、現代化方向轉化。
從外部的行銷環境來看,華商網路的構建和發展,應該成為一個共同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華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柯銀斌講過一個“故事”:“研究溫州企業的國際化過程,大多數溫州企業都有這樣的故事:不管是打火機公司也好,皮鞋公司也好,首先是做了一個很好的產品,但是價格比較低;某一年,有一個老家溫州的海外老人,過年回到溫州,說這個產品不錯,我們一起來做。溫州企業很多就是這麼煥發活力的。”這個“故事”看似簡單,其背後的道理卻很深奧。
“一個華商網路如何才能建構起來呢?”柯銀斌說,“互聯網路是時代帶給華人企業的一個重要契機,以漢字為傳播符號的全球互聯網路,是構建行銷網路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新加坡在1995年就創辦世界華商網,上面有100多個華人企業的資訊,這是一個很初步的網。隨著下一步的發展,華人行銷網路更深入的發展,以漢字為符號的互聯網路,也應該向更精細化方向發展。”
從品牌的社會形象來看,增強社會責任也是當前的華人企業應該致力以求的。目前的中國企業,有多少能夠真正參與世界事務,參與世界性的話題?這種影響世界、影響價值判斷的介入能力,並不是一種務虛的能力,恰恰是在創造華人品牌過程中最大的務實能力。
最終,華人經濟的轉型升級之路要通向的正是讓人感到激動的“華人品牌”。它不但創造出經濟上的互利共贏,還傳播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理想與價值認同。其集中表現就是和諧共贏的“和”文化,就是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問題上,全球經濟呈現出來的大方向,與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智慧恰好不謀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