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3日電/《文匯報》今天發表社評說,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昨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近六成受訪者認為在最後關頭才應申請綜援,近三成半人表示即使有真正需要,也不會申請綜援,主要是因為不想依賴政府。調查結果既顯示綜援人士面對社會壓力,怕被標籤為“懶人”,更重要的是說明不少低收入人士,堅持自食其力。政府應珍惜低收入人士寧窮不伸手的可貴精神,採取措施切實幫助在職貧窮人士,以紓緩貧富懸殊惡化趨勢,同時弘揚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
社評說,統計處的數據顯示,目前本港有超過20萬的家庭月入低於4000元,但仍不願意領取綜援。他們雖然薪金微薄,甚至不足餬口,依然堅持胼手胝足的工作,這正反映港人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優秀傳統,值得倍加珍惜。雖然扶貧委員會已解散,但政府的扶貧工作不能曲終人散,要盡快將扶助在職貧窮提上日程。現時在職貧窮人士的問題主要有兩項,一是收入微薄;二是不易找工作。針對這兩個問題,政府可考慮以就業入息補助或交通津貼等方式直接補貼低收入人士,好處是既不影響政府財政狀況,又可以鼓勵市民自食其力,而且可促進更多人投身就業市場,減輕綜援方面的壓力。同時,政府亦要積極適當調整本港的經濟結構,發展能夠吸納大量低技術勞動人口的產業例如環保工業等,以創造職位,解決現時“有人無工做”的困境。
無可諱言,現時綜援制度常被詬病為“養懶人”。政府宜參考外國的經驗,例如為綜援定下一個發放時限,到了某個時限除非有特別理由,否則一律停發綜援,迫使受助人重投社會工作。另外,亦有建議要求領取綜援人士每星期要工作一定的時數,目的除了讓受助人回饋社會外,還希望受助人能夠吸取工作經驗,方便日後重返勞工市場。這些建議都值得政府仔細考慮。鑑於近年濫用、騙取綜援的個案屢見不鮮,反映現時審核綜援申請的工作未臻完善,社署要做好把關的工作,保障納稅人的錢不被濫用。
社評表示,對於一些真正有需要幫助的人士,例如傷殘、長者、單親家庭等,社會亦應該體諒他們的處境,不要因為他們領取綜援就以歧視眼光視之,對他們造成無形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