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台灣解嚴將屆廿周年,藍綠莫不捋臂張拳,各自表述這樁影響現代台灣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歷史真相雖然只有一個,但藍綠觀點大不相同,透過回憶、理解、詮釋與強化,產生足以動員選民的正式論述,已成為朝野現階段的攻防重點。
聯合報特稿文章說,與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不同,解嚴這件事,國民黨扮演的不全然是“反派”,蔣經國也是推手,李登輝接棒改革開放;在民進黨助攻下,民主轉型順利從體制內展開,不但沒有發生重大動盪,還維持社會與經濟的穩定,造就台灣的“民主奇蹟”。
過去藍綠基本上都肯定這個論述方向,民眾也大多能接受,但今年民進黨顯然有備而來,從府院黨三面夾擊,鋪天蓋地挑戰既有論述,利用歷史情結,製造藍綠的強烈反差。
國民黨對台灣民主的功過,民眾自有公評。馬英九決定拋開民進黨歷史論的夾纏,少談解嚴前,聚焦解嚴後,以“第一階段民主改革”定義解嚴至今的廿年。馬英九認為,民進黨執政七年多,讓台灣民主體質中最脆弱的部分顯露無疑,如果老是在解嚴前的恩怨情仇中打轉,台灣永遠沒有脫胎換骨的可能。
第二階段民主改革,則是馬英九的對未來政治架構思考的重大宣言,不理會府院黨設定的戰場,他另闢火線,希望為藍軍找到新的動能。既然不想隨“沒出息的政府”起舞,當然要提出更引人入勝的主張,新論述不但宣示他的企圖心,也描繪他的“國政”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