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會和把握講話提出的“四個堅定不移”的總要求
——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
這“四個堅定不移”,是胡錦濤總書記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基礎上作出的精闢概括,是引領我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要指針。
正如總書記講話中指出,做到這“四個堅定不移”,對保持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的大局至關重要。
“四個堅定不移”有著內在的聯繫,包含了思想法寶、發展動力、基本要求、內在需要和奮鬥目標,同時,這四個方面也是層層遞進的關係。即,要想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只有大膽解放思想,才能不斷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要求。只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好和諧社會,我們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首先,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新局面的一大法寶。
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會帶來黨和國家事業的大發展。回首改革開放近30年的發展,中華大地上發生的一切巨變,取得的一切進步,發生的一切奇跡,創造的一切業績,追根尋源,無不是思想解放的結果。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正是在不斷解放思想的進程中,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在不斷加深,我們的黨走向更加成熟,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真正活躍興旺起來。
實踐在不斷發展,理論方針政策也必須隨之與時俱進。思想解放也不會一勞永逸。我們面對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只能在新的實踐中尋找新的答案。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共產黨宣言》,寫于150多年前,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傳播最廣的論著之一。而就在1872年這本書出版25年之後,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寫了一段極其重要的話:“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要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想毫不動搖地推進改革,衝破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各種制約因素,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鄧小平在近30年前說過一段振聾發聵的話:“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思想解放沒有止境,與時俱進才有希望。我們要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繼續解放思想的重要現實意義,更加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在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積極應對前進路上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第二,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推進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一個舉世公認的事實是,改革開放給我們國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豐碩成果。但隨著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調整,一些相應配套措施比較滯後等,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比如,在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的同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差距也有拉大趨勢;在人民生活水準總體上不斷提高的同時,一些群體之間也出現了貧富懸殊的現象。
從城鄉居民收入水準看,去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將近1.2萬元,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只有將近3600元,相差三倍。同時,佔三分之二的農村人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卻只佔三分之一。從地域看,東部與西部差距從30年前的1.5倍擴大到2.5倍,全國已有六個省份(廣東、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的GDP過了一萬億元,而西藏只有250多億元。貴州的人均GDP只有5000元,是全國最低的省份,上海已達到5萬元,相差10倍。從不同群體收入差距看,“基尼系數”已超過0.4的警戒線。
出現差距,是發展中難以避免的現象。但差距過大,也是發展中必須重視和認真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不但要努力“做大蛋糕”,還要儘量“分好蛋糕”。
此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就業難、看病貴、房價高等民生問題和道德失范、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社會問題也凸顯出來。
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涉及到認識論與方法論。我們要全面地、辯證地、科學地、歷史地看待改革與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認清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不是改革本身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則必須要深化改革,而絕不能走回頭路。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參加人大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說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堅持改革,我們會面臨不少困難。但不改革,我們只能是死路一條。
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深入理解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可能戰勝來自國內外的一次次風險考驗,進一步增強人們對改革的共識和堅定不移繼續推進改革的使命感、緊迫感,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用改革的方法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將改革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更大決心和信心推進改革開放;深入理解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認清只有進一步深化改革,不失時機地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的新突破,才能消除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實現經濟社會更加健康地發展;深入理解改革開放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改革處於攻堅階段,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明顯加大,必須堅持改革的方向,同時選擇科學的路徑,努力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妥善處理好改革的力度與發展的速度和社會承受程度的關係,確保各項改革平穩推進;深入理解改革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改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第三,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
既是“基本要求”,又是“內在需要”,兩句話相互聯繫,又各有側重。前一句,是從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角度,強調沒有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就不可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後一句是從轉變發展方式的角度,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黃金髮展期”和“矛盾凸顯期”同時並存的新形勢新情況,對黨的執政能力是一個新的考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帶來的新課題新矛盾,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應對。
我們已經有了舉世公認的快速發展,但如何更好地發展的問題又擺在了我們面前。比如:目前我國的工業化程度和城市化率還比較低,只有40%多,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於是我們的發展就面臨一系列的“兩難問題”:既要加快工業化,又要超越依賴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舊式工業化模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要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廣泛吸納勞動力的優勢;既要推進城鎮化,又要避免因大量圈佔農田導致耕地減少、農民失地的問題。應當看到,目前我國耕地每年減少幾百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已降至1.4畝,能否守得住18億畝的“紅線”任務十分艱巨。同時,在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情況下,需要正確處理好競爭、效率與公平、公正的關係問題。還有,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如何既發展對外貿易、實施“走出去”戰略,又要注意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減少不必要的貿易摩擦,也是值得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些新課題新矛盾,我們要按照總書記所要求的,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必須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來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難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把“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同時並提,可以理解為二者同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大範疇,相互聯繫,密不可分。只有堅持科學發展才能促進社會和諧,而實現科學發展也離不開社會和諧作保障。越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社會才會變得更加和諧。而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建設,則又會為實現科學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新的動力。
何謂“科學發展”?胡錦濤總書記講的四句話,即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就是其基本內涵,體現了發展本質與發展動力的統一、發展目的與發展方式的統一、發展要求與發展方法的統一。何謂“和諧社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的六句話,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完整概括,體現了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
如果作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科學發展與促進和諧在指導國內發展與指導對外工作上的有機聯繫:對內,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對外,我們要堅持和平發展,最終統一于發展。對內,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對外,我們要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最終統一于和諧。發展,是國內工作的中心;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潮流。對中國而言,更快發展十分重要,但更好發展更為重要。對世界來說,中國的發展是機遇,而不是威脅。和諧,不是沒有差異,而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不是拒絕多樣,而是以主流引領多樣,在多樣中凝聚共識;不是沒有矛盾,而是要化解矛盾、減少對抗。我們要在發展中尋求和諧,在促進和諧中更好更快地發展。由此可見,在中央大的工作佈局中,內政與外交是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思想認識的提高,是正確行動的先導。我們要圍繞為什麼說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進行深入學習,通過認識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精神實質、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推動這項工作貫徹落實。同時,要明確科學發展是一個實踐的過程,社會和諧是一個理想的目標,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作中要注意全面辯證、實事求是,防止片面性、絕對化。
第四,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為之奮鬥。
奮鬥需要目標,目標催生希望。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奮鬥中,我們黨曾多次提出過自己的奮鬥目標。從建設“四個現代化”到實現“翻兩番”,從“三步走”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方向更加明確,目標更加具體。
按照鄧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戰略構想: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用10年時間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溫飽;再用10年時間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然後再經過50年的奮鬥,趕上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基本實現現代化。
黨的十四大以來,這一發展戰略進一步豐富、完善、具體,在原有基礎上,又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即建設一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
於是,在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歷史坐標上,我們看到了兩個重要的時間關節點:一是建黨100週年的時候,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一是建國100週年的時候,我們要趕上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基本實現現代化。
宏偉的目標,順應了世界發展潮流;美好的藍圖,符合人民群眾的願望。
能否如期順利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而從現在起到2020年這段時間,對我們來說是極為關鍵的時期。環顧世界,各國都在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自己。不發展沒有出路,發展慢了也會處於被動。只有更好更快地發展,才是惟一正確的選擇。
我們一定要很好地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珍惜難得的發展機遇,按照胡錦濤總書記講話中提出的號召,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領會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內涵——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這四句話,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以來,對其思想內涵、精神實質和基本要求進行的更加全面、系統、完整的闡述。四個方面相互聯繫,有機統一,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在發展問題上的新認識,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新飛躍,集中體現了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準確把握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的新要求,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要指導思想。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中,逐步搞清楚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並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