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先生》一書的新書介紹會於7月17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汪道涵的兩位女兒汪靜(左)和汪凝(右)專程赴港出席介紹會。(中評社記者攝) |
中評社香港7月18日電(記者 劉曉丹)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逝世已一載有餘,然而人們對他的緬懷與思念卻將繼續下去。一本輯錄了幾十位海内外政界、學術界、文化界及商界名人的共70餘篇懷念汪老的新書如今付梓出版。這本書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老先生》。
據《辭源》、《辭海》,年高學博者稱老先生。
梁章鉅《稱謂錄》卷三十二王世貞《觚不觚錄》
“京師稱位極尊者曰老先生”。
――《老先生》封面題語
博學儒雅、高瞻遠矚、謙謙君子、仁者風範。這似乎是各界人士對汪老的一致評價。“老先生”這個尊稱,汪老當之無愧。
《老先生》一書由香港世紀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將在香港和上海公開發售。7月17日,該書的新書介紹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汪道涵的兩位女兒,汪靜和汪凝,專程赴港出席介紹會,並接受了媒體的集體採訪。與她們接觸,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們的處事風格,使這個新書介紹會與衆不同 -- 它沒有給人一丁點兒宣傳叫賣的感覺,反之,在刻意的低調中,到場者一同陷入對一名儒雅智者的追思。
汪道涵先生雖然曾經處在政治的聚光燈下,然而他卻盡量處事低調。
“他不願靠過多的曝光擡高自己。踏踏實實做事,給國家、人民有貢獻就可以了,不一定讓人都知道。”汪靜這樣形容父親。
在汪老的言傳身教之下,他的兩位千金顯然繼承了父親“低調”的處事作風。雖是名門之後,汪靜和汪凝卻絕少與媒體打交道。她們對父親的教誨身體力行。面對衆多記者,剛剛落座的汪靜和汪凝略顯拘謹。然而,也許正因爲她們沒有對付媒體的老練,才會特別真摯動情地與大家分享她們對父親的懷念。
女兒眼中的汪老,是一位慈祥和教導有方的父親。他平時教導兒女怎樣做人、做事的時候,從不嚴肅的訓示她們應該如何如何,而是建議兒女們去看一本什麽書,過後再與他們交流讀後有何啓發。
在回答中評社記者提問時,汪靜懷念說,從小他們很少與父親見面,因爲他工作特別忙,晚上總是九、十點鐘回家。在母親去世後的文革時期,汪老對女兒的依賴性很強,那時汪靜和汪凝兩人輪流“值班”陪伴他。在那個艱難的時代,他們父女相依爲命。
“我在世界上最崇敬的人就是父親。”汪靜說,父親去世一年半了,她對他的思念還刻在腦海裏,久久不能磨滅。她把一張與父親和妹妹的合影設成自己電腦的桌面背景。只有這樣,她才能與父親時刻相聚。
汪凝追憶汪老時說,“父親那一代人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有信念。”汪老18嵗參加革命,曾在國民黨時期下獄,解放後又經歷各種運動…… 縱使人生坎坷,他從未動搖。“為了國家和民族,他不管風吹雨打,決不回頭!”
汪靜的感性緬懷,使在座人士無不動容;汪凝的理性追憶,叫大家陷入沉思。
汪老的兩位千金性格迥然不同。汪靜堅毅果敢、汪凝溫雅隨和,但她們都繼承了父親的品格:做事務實,爲人真誠。
一個小時以前還對記者有些“發怵”的汪靜和汪凝,不一會兒就與記者們圍在一起開誠佈公的“海聊”了。臨走時,在記者的請求下,她們爽快地答應一起合影,還熱情地拉着記者到不背光的地方,然後把手輕輕的搭在記者的肩膀上,親切地對着鏡頭微笑。那微笑,與照片中汪老的笑容很神似。
汪靜和汪凝,一個從事外貿工作、一個搞科研,都沒有從政。她們說,父親對她們的職業選擇是“很民主的”。無論從事什麽職業,父親對她們的教導都是八個字:“做事認真、做人正派”。
在生活上,汪老是兒女們的精神支柱、良師益友。
在政治上,曾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及上海市長的汪老,是新中國難得的、具有遠見的棟梁之材。
在思想上,他更是無數優秀青年人的指明燈,也是提攜了很多“千里良駒”的“伯樂”。
有人問:爲何“老先生”不立傳?
答曰:只緣汪老的一個信念:“事情自己做好,歷史留給別人”。
汪老當年提攜、啓迪、教誨過的青年人,如今不少成了政界、學術界、媒體等領域的舉足輕重的人物,是爲社會之棟梁,挑起了老一輩人留下的國家之重擔。今天,他們之中一部分最出色的人,用筆寫下了昔日與汪老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對汪老的懷念之情,輯錄在《老先生》一書中。其中包括不少從未公諸於世的内容。這些耐人尋味的舊事,將成爲珍貴的史料。
汪道涵老先生雖然已走進歷史,但他的思想功績、高風亮節將會永存。
《老先生》一書中收錄了70多篇精彩文章,以下僅轉錄片言只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