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8日電/一直以來,公眾都對CPI、流動性過剩、加息、人民幣升值預期等語彙不甚了了,經濟界的討論也成了術語對術語之爭,事實上,這些問題與民生息息相關。在CPI數據即將公佈之際,各類預測紛紛出籠,主流意見是,6月份的數據將在3.4%的基礎上繼續創出新高,達到4%,而加息等貨幣緊縮政策只是時間問題了。
南方都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加息說明政府想提高貨幣的價格,不管我們對流動性過剩作出怎樣的解讀,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多發貨幣導致購買力下降與資產價格高漲,由此引發對通貨膨脹的擔憂。中國經濟固然在高增長、低通脹的循環中讓人心喜,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的所謂低通脹是給CPI注水的結果,直白一點說,國家統計局雖並未做假賬,但他們仍然在用農業時代的以食品為主的消費數據來審視當下經濟,而對占經濟生活越來越重要地位的商品房等投資品種的價格高企視而不見。
事實上,目前的貨幣已經貶值,購買力大不如前。以高等教育、醫療等服務的購買力計算,今年的購買力只相當於五年前的幾分之一。房地產市場上,據7月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包括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在內,5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總體房價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6.4%,但恐怕正在經歷房地產價格恐慌的人,都會對這一數據抱懷疑態度。今年6月份,全國36個大中城市豬肉價格大幅上漲,每500克新鮮去骨後腿肉平均價格為9.78元,比上月上漲12.3%。從這些數據看,通貨膨脹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社論說,從實體經濟的運行情況看,中國本不應該存在過高的通脹壓力,因為這兩年工業增長利潤在30%實屬平常,從上市公司的半年報來看,一年上漲80%都不稀奇,除了新會計準則的功勞之外,更重要的是勞動生產率的上升,中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極高。
但是,這並沒有使我們擺脫通脹的陰影,原因就在於中國的外匯結算制度上,中國的低價產品出口,掙回了大量外匯,而這些外匯沒有成為民眾福祉的來源,一來中國的順差多半左右利潤被外資企業獲得,許多外匯是過路錢,經手而已,另一方面,由於強制結售匯制度的存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並不能轉化為民眾消費能力的提高。
具體而言:目前中國築堤攔截國內外資金流通,凡進入中國的外匯都必須通過發人民幣沖銷,為了保持匯率穩定,外匯不斷流入中國,中央銀行就必須不斷增發人民幣,將外匯吸收為外匯儲備,而這些增發的人民幣,就直接流入國內經濟生活中,導致國內消費者只能在增發的人民幣中消費,因此,即便生產率再高,也只能面臨貨幣貶值之苦,如果政府多發行了200億的基礎貨幣,必定會體現在商品價格中,國內的消費者仍然得以原來的價格甚至更高的價格來獲取國內的產品。
社論認為,中國的經濟就進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國經濟走強,人民幣得到升值預期,外資大量湧入,國家必須不斷增發人民幣購買外匯,在外匯儲備屢創新高的同時,人民幣的等量發行導致國內通貨膨脹,國民財產大幅度縮水,而外國投資者以及消費者則用高估的外幣購買中國的資源、勞動力以及被低估了的實體經濟資產,總之,無論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如何提高,外國消費者購買中國產品的時候,也在變相享受中國的廉價要素資源,享受中國企業高生產率。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花旗集團(Citigroup)駐香港的黃益平等人會認為,中國“仍是一支遏制通脹的力量”。中國的廉價產品成為全世界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福音,也是維持美元等貨幣購買力的重要支柱。
社論指出,我們在用國內的廉價資源換取可憐的生存權,以國內的通脹壓力,為緩和出口國的通脹壓力作貢獻。國際金融戰爭已經打響,我們必須決定今後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追求活著,那麼可以繼續目前的方法,但政府顯然已經從要素價格、外匯浮動區間等各方面開始調整。這是追求大國地位與民眾體面生活的必經之路,雖然這一調整過程可能非常漫長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