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3日電/兩岸開放交流屆滿二十周年,文化交流扮演重要角色。台灣《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兩岸文化交流應有長遠眼光,注重累積過程,對兩岸關系改善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據中新社報道,“情系湖湘──兩岸文化聯誼行”七月中旬在湖南舉行,林聖芬第一次參加“兩岸文化聯誼行”系列活動,在了解湖湘文化的同時,他認為兩岸文化交流在兩岸交流的過程中最有意義,因為兩岸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台灣的許多民間信仰幾乎都是脫胎於大陸。
對於去年未能參加“情系中原”活動林聖芬感到遺憾,他說,中原歷史文化深厚,在古代很多閩南人都是從中原輾轉到福建,後來又到台灣。“小時候家裡房子上面都標著堂號,比如我們姓林就標著‘西河衍派’,表示是來自西河地區的林氏家族;姓黃的人家,就有‘江夏衍派’的標注,很值得回味。”
此次來到湖南,林聖芬帶著歷史學眼光看湖湘文化。他告訴記者,自己的碩士畢業論文題目就是“台灣團練”,清朝時期台灣的團練就是源自湖南曾國藩培養的團練。
“我學歷史,了解到湖南開始在中國扮演重要角色是在清朝後期,實際上就是從曾國藩開始。”林聖芬對曾國藩很崇敬,對於他治軍的方針很佩服。他說,湘軍不僅是以武治軍,也是以文載道,才能帶動一種風氣。
近代中國的很多人才都出身湖南,林聖芬認為,這看似歷史偶然,實際是歷史必然。三湘文化積澱深厚,特別是儒家文化影響深遠,尊師重教。“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湖南在近代的確注重人才培養。
“在大陸,毛澤東、劉少奇等眾多中共領導人是湖南人,其實在台灣很多名人也都出身湖湘,特別是文人很多,兩蔣時代的文膽幾乎都是湖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