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4日電/國家環保總局於去年底完成了2005年度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俗稱“綠色GDP報告”),並計劃於今年3月份發表。但是迄今為止,報告仍未公佈。多方消息指稱,由於地方政府對“綠色GDP”的疑懼與反彈,國家統計局與環保局之間未能就“綠色GDP”的統計方法和各省排名達成一致意見。因此,“綠色GDP報告”何時才能公佈,將變得遙遙無期。
南方都市報今日發表社論說,“綠色GDP”為什麼重要?因為這個指標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經濟增長是以多大的環境代價和社會代價而取得的。這個指標也是一種新的評價標準,它幫助我們區分出“好”的經濟增長和“壞”的經濟增長。並非所有的經濟增長都是好事,只有符合“綠色標準”的增長,即環境成本最小的增長,才值得追求。
這些道理都好說,可是一旦面對具體數字,好多人就像見到了真龍的葉公一樣,避之唯恐不及。2004年國家環保總局宣佈選擇10個省市作為“綠色GDP”的核算試點時,許多地方都有參與的積極性。但是當2006年核算試點進一步擴大時,許多地方已經是談綠色變,想方設法要退出了。為什麼呢?根據已經公佈的2004年“綠色GDP報告”中的計算,治理2004年當年產生的污染,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約為10800億元,占當年GDP的6.8%左右。同時每年還需另外花費治理運行成本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0%。這就是說,把當年增長的GDP全部用於治理污染,也僅是略有富餘。而照此計算下來,很多地方尤其是資源大省根本就是負增長,即經濟增長抵消不了環境破壞帶來的損失。
還必須指出,上述的所謂“環境成本”,僅僅計算了某些排放物所帶來的污染,它只是全部污染狀況的冰山一角。而消息人士指出,2005年的“綠色GDP報告”中計算出來的污染代價,比2004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社論指出,由此可見,“綠色GDP”絕不是可以給官員的政績錦上添花的光環。相反地,它穿透政績泡沫,揭示巨大難堪。而2005年“綠色GDP報告”的難產則表明,致力於環境保護的理想追求、社會動員與制度化努力,在現實中已經遇到了激烈抵抗。它也表明,“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理念,在轉化為可以操作的標準和政策等等的過程中,遇到了嚴重的障礙。
不容否認,“綠色GDP”在具體技術層面上還有很多困難,目前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有正式的“綠色GDP”統計。儘管如此,中國公民仍有一萬個理由要支持在“綠色GDP”這個方向上的努力和創新。其中最基本的理由是,綠色理念和綠色運動,是幫助公民在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廣泛參與決策的最好的平臺之一。
社論說,“單純GDP主義”的發展模式,本質上是精英主義的。許多官員都明白,尋求大資本與大權力的“無縫隙鏈接”,以大項目為“抓手”,是瞬間推高GDP的“王道”。這樣的操作需要一個大承諾,即可以給所有人帶來幸福。然而事實表明這個承諾已經在許多方面落空,因為精英主義的運作,本質上必然忽視社會的平衡與環境生態的平衡。所以我們在GDP高速增長的背後,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經濟增長與人類生活的斷裂,人類活動與環境生態的斷裂,富裕階層與貧困階層的斷裂,中央與地方的斷裂,中國與世界的斷裂,以及理想與現實的斷裂。
社論認為,“綠色GDP”將從理念、技術和社會力量層面上給那些自以為掌握客觀規律的過分傲慢的精英套上籠頭。它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將社會公眾的主觀評價引入到環境資源的核算框架中來。舉例來說,山西煤老闆開礦拉高了GDP,然後用賺到的錢在北京買豪宅,又拉高了GDP。倘若問,這些GDP消耗多大的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除了可以有形計算的項目之外,必須問在污染環境下居住的山西居民和買不起房子的北京居民,要他們提供評價。
“綠色GDP”的概念代表了所謂“現代化”的自我反思。它依賴新的理念,依賴專家提供技術完善的方法,依賴政府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時,還非常依賴公民社會的覺醒和參與。公民的個體經驗與地方知識,在“綠色GDP”的框架下受到高度尊重。因此,“綠色GDP”的命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也是中國能否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這裏正在形成改革與保守的新戰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