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094彈道導彈核潛艇模型。 |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自主創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一些重要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進一步縮小,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突出。總體上看,我國已成爲對世界科技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科技事業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突出表現在:
一、攻克了一批前沿技術和戰略高技術的重大技術難題,爲增強綜合國力和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溫氣冷堆研製成功,使我國在新一代核能系統研究開發方面佔據世界一席之地。高性能電腦、第三代移動通信、高速資訊網路、超大型積體電路、核心軟體等方面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在人類功能基因組、水稻基因組、超級雜交水稻、抗蟲棉、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在國防科技建設領域,取得了以“空警2000”、“094核潛艇”、“殲10”等爲代表的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863計劃在航太運輸與空天平台技術、空間資訊技術、雷射技術等方面攻克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了一批新概念武器裝備和系統,實現了國防科技的整體躍升。形成了核、航太、航空、船舶、電子等軍工特色的技術、産品和關聯産業,帶動了國民經濟發展。
二、取得了一批能源資源等領域的重大技術成果,爲緩解國民經濟重大瓶頸制約提供了重要支撐。促進能源資源領域的技術進步,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使我國以年均5.6%的能源消費增長,支撐了年均10.2%的經濟增長。攻克了一批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難題,在陸相斷陷盆地和海相碳酸鹽勘探開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二次採油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提高原油采收率20%以上。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技術進步,提高了采選冶綜合回收率和資源綜合利用率;開發了一批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爲改變我國液體燃料緊缺局面提供了支撐。基本掌握了第二代大型壓水堆核電技術,其中高溫氣冷堆進入示範階段,核聚變技術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在電動汽車以及燃料電池、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替代能源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技術創新成果,開闢了能源利用的新前景。
三、突破了一批農業領域的重大技術,爲探索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開展新農村建設科技促進行動、加強縣市和農村社區建設工作、星火富民工程、科技富民強縣行動計劃、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等,促進農業高技術和農業基礎研究,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培育農業新興産業和新經濟增長點,爲農業增産、農村和諧發展、農民增收等方面提供了科技支撐。在農作物育種、品種改良、重大病蟲害防治和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産生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等一批重大農業技術成果,爲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相關技術和産品推廣應用,每年可挽回糧食損失2500萬噸、棉花40萬噸、果品330萬噸、蔬菜2800萬噸;攻克了一批農產品加工與食品安全保障的關鍵技術,爲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以保護性栽培耕作等技術爲核心的黃淮海地區無公害優質玉米生産關鍵技術,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降低30%,殘留污染降低60%以上,無公害産品率達到95%。
四、解決了一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爲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重點攻克和解決了一批生態環境進化、生態資源保護和修復、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調控、溫室氣體減排和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重大技術,初步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湖泊污染和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的成套技術,有效緩解了持續乾旱、森林和植被減少、北方沙塵天氣等現象,遏制了太湖、滇池等主要河流、湖泊水污染加劇的趨勢。實施區域可持續發展科技計劃,城鎮化建設、公共衛生、防災減災以及科技反恐和應對非傳統安全等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工作明顯增強。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進步顯著,在心臟、腫瘤、腦血管等重大慢性疾病,在防治和防控肝炎、愛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在生育和生殖、衰老機制等方面,相繼取得重要突破,國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五、湧現出一批基礎科學研究領域重大創新成果,爲提高原始性創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科學家在造血幹細胞、蛋白質結構、腦與認知及神經科學、古生物學、基因和遺傳科學等進展顯著,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資訊和通信、超強超短鐳射研究居世界前列,澄江動物群脊椎動物起源、熱河生物群鳥演化、冶金過程精粒調控、多碳壁納米管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年來,我國發表國際論文數以年均19%的速度遞增,2006年我國國際論文數占世界論文數爲7%,論文總數排名世界第4,與英、德、日相當,其中納米領域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2。近10年,我國論文質量和國際影響不斷提高,發表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上升到世界第13位元,其中材料、化學等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居世界前10位,物質、生命和工程科學等領域論文數占世界比例超過5%;2204-2006年,我國科研人員在國際頂尖的《科學》、《自然》和《細胞》雜誌共發表文章220篇。
六、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市場競爭力的産品,爲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奠定了基礎。五年來,我國在專利、技術標準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一是專利數量世界排名快速提升,原創性技術突破迅速增加。專利申請量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長;國內專利申請總量爲128.5萬件,比“九五”期間高出 147.6%;授權總量爲68.4萬件,比“九五”期間高出一倍。二是一些重要領域填補了標準戰略與政策方面的空白,對維護産業技術安全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在資訊、生物、電動汽車、農產品加工、食品安全等領域,相繼完成近100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推進了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支援企業創新成果形成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等。三是通過實施12個重大科技專項,使我國在資訊技術、清潔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共申請國內外專利和軟體著作權近2000項,開發新産品、新材料1200多項,形成技術標準700多項,形成了一批有自主知識産權和市場競爭力的産品。
七、建立了一批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基地,爲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調整産業結構作出了重要貢獻。高舉“火炬”計劃的旗幟,高新區創新和創業環境和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53個國家高新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的9%,占所在城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以上的有31個,達到40%以上的有7個;擁有發明專利近1.5萬項,超過70%的産品技術源于區內企業;區內企業研究開發經費總額達到802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占産品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2.79%。現有生産力促進中心1324家,位居世界第一,服務企業總數9萬家;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500餘家,與美國相當,形成一批軟體、積體電路設計等專業孵化器;國家大學科技園62個,在孵企業近5000家,轉化科技成果近3000項,提供就業崗位7萬餘個。
八、深化了科技體制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創新體系初步形成。一是以建立企業爲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爲突破口,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開展企業技術創新試點工作,在企業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工程技術中心等,使企業成爲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接近70%,企業掌握自主知識産權數量迅速增加,以企業爲主開發的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湧現,形成了華爲、海爾、中興、奇瑞等一批自主創新型企業。二是高等院校成爲自主創新的一支生力軍。高校擁有兩院院士總數的50%左右,國家實驗室60%建在高等院校,承擔了全國總數42%的“973”計劃任務。三是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幹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轉制後面向市場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一支服務於國家目標的社會公益類研究力量加速形成。
九、擴大了國際科技合作的空間和舞台,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高水準的國際科技合作格局基本形成。我國已與152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與其中 99個國家的相關部門簽訂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形成了較爲完整的政府間科技合作框架。積極組織國際重大合作專案,先後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研究計劃、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等國際大科學工程和計劃,有效服務於國家需求,使我國在一些重點領域緊跟國際前沿,爲解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些重大技術瓶頸提供了有效支撐。
十、建設了一支規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隊伍,爲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2005年,科技人力資源總量35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位;全時 R&D人員136.5萬人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期間,我國R&D人員總量增加了44.3萬人年,年均增長8.2%,約爲“九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的二倍;R&D科學家工程師總量年均增長9.98%;我國承擔973、863計劃的青年科研人員和歸國人員均提高到半數以上,歸國留學人員以年均13%速度持續增長,企業研發人員占全國研發人員總數的比例已超過60%,全國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隊伍總人數的近80%,一支以中青年科學家爲中堅力量、老中青相結合的科技人才格局基本形成。(稿件來源: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宣傳部組織編寫的《“讚頌新成就、喜迎十七大”活頁文選》 大公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