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台灣《中央日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日本參議院日前改選,由安倍晉三首相領軍的自民黨潰不成軍,席次幾乎腰斬,安倍本人雖然拒絕下台,但從黨內已有逼退聲浪,同時面臨參院劣勢的景況看來,安倍隨時可能退場,其後續發展當然值得特別注意。
現年五十二歲的安倍是故首相岸信介的外孫,故外相安倍晉太郎的次子,去年就任成為日本最年輕的首相時,不但自民黨希望憑藉他的“青春”形象,與年輕選民接軌,為自民黨再創輝煌的一頁,外界也普遍寄予厚望。他上任之初,民調支持度一度高達七成,但不到一年,他的支持率已跌破三成;這次改選的一一九席中,自民黨只拿到三十七席,即使加上公明黨的九席,也遠低於民主黨的六十席,不但丟掉了參院第一大黨的地位,也喪失了參院過半數的優勢,未來自民黨不管是法案或預算,在參院都可能遭到否決,可以預見政局必定混亂。
社論分析,從眾望所歸到怨聲載道,從自民黨的希望變成自民黨的毒藥,原因自然很多,但歸納起來其實不外三點:
第一,政策忽視民意:去年九月就任的安倍打出營造“美麗家園”的標語,主張跳脫戰後體制、修憲、修改教育法等保守政策,但是這些政策並沒有成為這次選戰的焦點,反而是民主黨以“生活第一”為口號,引起民眾的普遍關心。
第二,改革缺乏魄力: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為了推動郵政民營改革方案,不惜以政治生命做賭注;安倍卻在改革上畏首畏尾,以國民年金問題為例,人民最關心的養老金制度不但無法健全,社會保險廳甚至丟失五千多萬份養老金交納紀錄,他所推出的“經濟財政政策指導方針”既沒有確立公共事業費率的削減幅度,又將消費稅的討論至秋後,一系列結構性改革一齊推遲。
第三,用人明顯不當:安倍以持續小泉的改革路線為號召,上台以後的用人卻不能一新耳目,反而是論功行賞,其所任命的大臣醜聞頻傳,僅僅九個月的時間就有兩名閣員下台,一名閣員自殺,還有若干失言引起外界非議。
社論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現象與台灣何其相似?陳水扁與安倍同樣以年輕、改革的形象著稱,享有高支持度;同樣在任內政績不彰,弊案頻傳;同樣在選戰主打修憲、正常“國家”一類的問題。不同之處在於:安倍本身的操守至少還沒有問題,不像陳水扁幾乎變成“貪腐一族”;同時安倍政權岌岌可危,陳水扁面對選民的“唾棄”,卻憑藉基本教義派的硬挺,仍然老神在在。
儘管如此,安倍的由盛而衰,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任何政治人物,如果只以意識型態或國家議題做訴求,一時之間或能激發熱潮,但長久下來,不只無法引起選民共鳴,而且會造成反感。就像小泉打著“日本要邁向正常國家”的旗號,確實奏效一時,但安倍首相主張的修憲、容許行使憲法集體自衛權的“脫離戰後體制”路線,顯然就無法獲得選民的青睞。因為當日本社會現在普遍存在著“工作貧窮者”現象,而政府又無法都解決的時候,誰還會去理會修憲這種國家大事?
社論最後指出,同理,台灣現在也正處於貧富差距擴大、教育崩潰、少子化與年老化同時並進、新貧階級越來越多,幾乎是日本的翻版,民進黨政府的下場難道還會兩樣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