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香港《星島日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美國次級按揭市場觸發危機,逼使各國中央銀行紛紛出手救市,但央行護盤,反而令市場懷疑,究竟央行行長是否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的壞消息,令投資者更加憂心忡忡。回顧近年金融市場變化,政府不斷加強本身扮演的角色,結果偏離了原有的中立性,亦成為金融市場產生混亂的主因之一。
社論表示,次按市場出現風波,並非自今時今日開始,但直至日前,有法國銀行屬下的基金“爆煲”,無法履行贖回要求,歐洲央行擔心資金會被抽緊,於是宣布無限量支持銀行同業的拆借需求,把數以萬億元計的資金注入市場。繼歐洲央行後,澳洲、日本央行紛紛加入注資行動,最後連一直按兵不動的美國聯邦儲備局,也宣布加入注資行列。
各國中央銀行注資救亡,原因是擔心基金停止贖回會引起市場敏感反應,金融機構及大戶停止借出資金,令到銀根突然緊縮,觸發骨牌式衝擊。對於央行出手穩定局面,市場人士意見分歧,部分人認為央行突然高調介入,令人擔心是否覺察有潛藏危機,市場情緒非但沒有因為注資行動紓緩,反而變得更虛怯緊張;但亦有人贊同歐洲央行的果斷,同時質疑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行動太慢,有可能令情況惡化。
社論稱,市場關注央行動向,美國聯邦儲備局更是焦點所在,這種反應相信與其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有極大關係。過去多次發生金融危機,格林斯潘都以大手減息作為對應,其中包括數年前從事套息交易的長期資本基金倒閉後,這個做法被市場讚許為避過了金融危機惡化。然而,這種做法慢慢亦養成了市場對儲局調控的倚賴,本年初次按問題曝光後,每次當有不利消息傳入,炒家最後都借聯儲局會減息救火為藉口,把股市炒上,結果杜指就在次按不斷爆破下卻屢創新高,令保守的投資者大歎“跌眼鏡”(出乎意料之外)。
在最近一次會議,聯儲局沒有如外界預期般那樣論述如何面對次按危機,似乎接任格林斯潘的新主席伯南克,有意改變投資者對聯儲局的倚賴,但結果惹來連番批評,究竟最後他會頂住壓力我行我素呢,還是無法忍受跌市帶來的罵聲而屈服?
社論指出,過往聯邦儲備局的首要任務,是保持經濟增長和遏止通脹,對金融市場波動和炒友輸身家視若無睹,往往被視為有原則的表現。以往無論政府和監管當局,都對市場風險採取審慎態度,不鼓勵一般投資者沾手高風險產品,但由於近年各地都爭取金融中心的地位,隨金融業創造大量高薪職位,政府對金融業的態度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而交投量多少,更是評估金融業的重要指標,於是監管機構紛紛放寬對高風險投資產品的銷售限制,同時更訂定各種有利對沖基金的市場規則,目的就是要他們出出入入,製造交投,變相鼓勵基金經理大量進行投機,最終形成了現時金融風險斬不斷、理還亂的局面,而最終為金融中心這種表面風光付出代價者,往往是不知就裏的基金投資者和納稅人。 |